"茅庐诸葛亲曾住":诸葛亮曾亲自住在茅庐里。
# 茅庐诸葛亲曾住:“茅庐诸葛”二句:诸葛亮(181—237),字孔明,三国十蜀的大政治家。他曾经躬耕南阳,好为梁父吟。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从报答知遇之恩出发,终于在危难之际,接受了辅弼的任务。故曰“赚出抱膝梁父。”
"早赚出抱膝梁父":早早被诱骗出(茅庐),不再抱膝吟诵《梁父吟》。
# 抱膝梁父:指隐居的诸葛亮。,赚出:骗了出来。
"笑谈间汉鼎三分":谈笑之间便将汉室天下分成三分,
# 笑谈间汉鼎三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决定了三分鼎立、联吴抗魏的方针,又在“赤壁之战”中把上述方针变成了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鼎,旧时视作国家的重器,比喻政权。
"不记得南阳耕雨":却不记得南阳在雨中耕作的日子。
# 南阳:汉代郡名,包括今湖北襄樊及河南南阳一带。诸葛亮早年曾在南阳隐居耕作。
"叹西风卷尽豪华":感叹西风吹散了所有的繁华,
"往事大江东去":往事像长江一样向东流去。
# 往事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言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彻如今话说渔樵":直到现在,渔夫樵夫还在谈论(这些往事),
# 彻:直到。
"算也是英雄了处":大概这也算是英雄的结局吧。
元代散曲家
冯子振(1253?~1314?),元代散曲家。字海粟,号瀛州客、怪怪道人,祖籍攸州(今湖南攸县)。大德进士,曾任集贤待制、承事郎等职。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其所作散曲小令,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或叹世、羡仙,或即景生情、抒怀写志,或登临感兴、吊古伤时。其散曲风格豪放,辞采壮丽。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评其散曲风格为“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冯子振的散曲,所用曲牌较为单一,但是创作内容丰富。著有《海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一首怀古曲,介绍了诸葛亮的经历,描绘了他从南阳隐居到出山助三分天下,再到往事随江水逝去、仅为渔樵谈资的情景,体现了对功业成败的思考,营造出苍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怀与对英雄结局的惋惜。
2. 写作手法
对比:“茅庐诸葛亲曾住”,“算也是英雄了处”,诸葛亮的出处与篇末句诸葛亮的“了处”形成对比,诸葛亮未出山时在南阳隐居耕作,为其“出处”,诗人设想的诸葛亮若不出山应有的终老状态,为其“了处”为内容。“南阳躬耕”展现诸葛亮早年隐居的自在,“茅庐‘抱膝’、‘耕雨’”暗含对其出山后无法回归闲适的惋惜,通过出处与“了处”的对比,清晰传递出诗人对诸葛亮出山的看法,让借怀古抒现实感慨的主旨更突出。
3. 分段赏析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开篇直指诸葛亮早年的隐居生活,“茅庐”点明居所的简陋,“亲曾住”强调这段经历的真实性,让人联想到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抱膝梁父”则勾勒出他隐居时的闲适状态,抱膝而坐,吟诵《梁父吟》,一派超然物外的隐士风范。而“赚出”一词用得尤为特别,打破了历来对“三顾茅庐”的称颂,暗含着作者的独特见解:在他看来,诸葛亮或许是被刘备的殷勤所“诱”,才放弃了安稳的隐居生活,为后文的惋惜之情埋下伏笔。“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前句“笑谈间”尽显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仿佛不费吹灰之力,便辅佐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字里行间藏着对其能力的认可。但后句笔锋一转,“不记得南阳耕雨”直击核心,曾经在南阳雨中躬耕的宁静岁月,终究被朝堂的纷扰所取代。这里的对比十分鲜明:一边是叱咤风云的功业,一边是淡泊宁静的初心,作者以此流露对诸葛亮卷入功名、失却本真的感慨,也暗含着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叹”字开篇,带出浓浓的苍凉感。“西风”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却像一把无形的扫帚,卷走了过往的繁华盛景、英雄豪杰的功业声名;“大江东去”则化用苏轼名句,以江水奔流不息的意象,喻指历史的无情,无论多么辉煌的往事,终将被时间冲刷殆尽,不留痕迹。这两句将视野从诸葛亮个人拓展到整个历史长河,让对个体命运的感慨升华为对时空流转的深沉喟叹。“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彻如今”点明时间的流转,曾经的英雄壮举,到如今只剩下渔夫樵夫在闲谈中偶尔提及。“算也是英雄了处”看似平淡,实则耐人寻味:在作者眼中,英雄穷尽一生追求的功业,最终不过成为乡野间的谈资,这既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无奈总结,也暗含着对“建功立业”价值的质疑。看似消极的感慨背后,藏着对人生意义的另类思考,或许平淡自适的生活,比虚名浮利更值得珍视。
4. 作品点评
全曲以温和的嘲讽为主线,看待诸葛亮的智慧时,没有刻意抬高,甚至带有一些轻视的态度。作品的构思和立意新颖独特,展现出元代知识分子因自身才华无法施展,而流露出来的消极、迷茫的情绪。
# 诸葛亮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型,历代诗人都对他进行由衷的歌颂和赞美。此曲一反传统的蹊径,对之采取非议、嘲笑的态度,对他被刘备“赚”了出来,把“躬耕南阳”、“不求闻达”的素志忘得一干二净,提出了异议。结句的“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是对诸葛亮的辛辣的讽刺,也是对诸葛亮的深切的同情;是对建功立业者的虚无主义态度,也包含对自己宦途失意、理想破灭的愤激情绪。
不详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元明清散曲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