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家
冯子振(1253?~1314?),元代散曲家。字海粟,号瀛州客、怪怪道人,祖籍攸州(今湖南攸县)。大德进士,曾任集贤待制、承事郎等职。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其所作散曲小令,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或叹世、羡仙,或即景生情、抒怀写志,或登临感兴、吊古伤时。其散曲风格豪放,辞采壮丽。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评其散曲风格为“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冯子振的散曲,所用曲牌较为单一,但是创作内容丰富。著有《海粟集》。
1.
这支小令写农夫渴雨,用农民的口吻来写,扶为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年年牛背扶犁住日,是说农夫们终生从事农业,以此为生。但是正当农作物抽穗扬花最需要雨水之时,天公却不作美,久旱不雨。他们盼望雨水这活庄稼。但天象却呈无雨的征兆,使人着急。作者心情与农夫一样,遥望长天,希望有一片闲云或许会降下甘露。这是他内心真诚的祈求,表现出他关心人民疾苦与农民同喜忧的精神。此曲由农夫眼中看出,口中说出,这种设身处地,直接反映农家生活与农民的思想情绪的作品,在整个元人散曲中诚属不多,难能可贵。因诗人体察农夫生活的艰辛,理解他们的心愿,才能对他们有如此真诚的同情。年年牛背扶犁住日即年年牛背扶住犁日,因押韵和平仄的需要改动了语序,却因此使全句显得圆融老到。这一句通过跟随牛后把犁的画面,洗练而生动地塑造了田间耕作的农夫日形象。更重要的是以年年日为下句的近日日作出铺垫,农夫年复一年辛劳耕田,种种苦恼都安然忍受下来,而近日却最懊恼杀日,可见非同小可。三、时句写出了其中的原因,是因为稻子恰待抽穗扬花,偏偏却逢上天旱,以至于农夫渴煞青天雷雨日。短短时句,就已缴足了题目的含意,勾起了读者的关心与同情。然而上半段只能说是交代了一个大的背景,农夫渴雨日究竟渴望到怎样的程度?幺篇便就此进行了点染和生发。作者选取了农夫仰望天空的镜头。此时夕阳已下,残霞满天,俗谚谓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日,显然毫无下雨的迹象,大违农夫的心意。全句以一个恨日字领起,显示了农夫的失望。这残霞日还在飘散变化,然而不久就渐渐消隐于南天。作者不直言了的消失,而用了截断玉虹南去日的曲折表述,暗示农夫一直在残霞中寻觅着玉虹日的踪影,也就是说,在期盼着出现降雨的征兆,然而残霞截断日了这种可能。截断日二字,带有毫不通融的决绝意味,呼应了前句的不近人情日。这两句虽是贯联一气,实却包含了农夫目睹残霞从出现到消失的漫长过程。作品至此并不结止,又继续生发出余波,这就是最末两句。望人间三尺甘霖日,望是盼望、想望,三尺甘霖日自然是子虚乌有。然而三尺日又说得如此具体,可见这是浮现在农夫脑海中的幻影,说明他还在痴痴盼想。皇天不负苦心人,果然天空凝起一团云朵!看一片闲云起处日,云是闲云,起是初生,这云是否有所作为、能不能化为甘霖日,作者皆无交代,只留下渴雨农夫看日的剪影,也为读者留下了悠长而深重的余味。这支小曲纯用白描,层层生波,细腻地表现了农家甘苦的一个侧面。下片幺篇中连用残霞日、玉虹日、甘霖日、闲云日时种表示天象的词语,却有实有虚,令人玩味无穷。冯子振的《鹦鹉曲》,是在京城听歌女演唱白贲的《黑漆弩(即鹦鹉曲)渔父》后,因友人提起此曲曲牌格律严格难循,而有意和作的,他运用各种题材,前后步原韵共作了时十一首。在声律与韵脚的限制中信步游行,可见作者不凡的才情。
上一篇:元·韩性《阳明洞》
下一篇:元·程文海《海棠春 寿胡涧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