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鸡啼处一声声":竹鸡不住地啼叫,一声声萦绕在耳边,
"山雨来时郎欲行":山间骤雨袭来时,情郎正要启程远走。
"蜀天恰似离人眼":蜀地的天空竟像离人的双眼,
"十日都无一日晴":整整十日,没有一日是晴朗无云。
"水上摘莲青的的":在水面上摘下绿油油的莲蓬,
# 的的:形容词词尾,起强调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义。一作滴滴。
"泥中采藕白纤纤":淤泥中挖出的藕芽洁白纤细。
# 白纤纤:纤纤原来是细小的意思,但在这里也是形容词词尾。
"却笑同根不同味":可笑这莲与藕本是同根所生,味道却如此不同,
# 同根:藕是荷的地下茎,莲是荷的子实,所以说莲和藕是同根。
"莲心清苦藕芽甜":莲心这般清苦,藕芽却这般甘甜。
# 莲心:莲子中间绿色的幼叶及胚根,味苦。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1. 分段赏析
“竹鸡啼处一声声,山雨来时郎欲行”以声切入,竹鸡啼鸣的“一声声”叠词,如愁绪般萦绕耳畔,紧接着山雨突至与“郎欲行”的动作相扣,风雨似在催促离别,将离别的无奈与紧迫藏于景物动态中。“蜀天恰似离人眼,十日都无一日晴”用比喻穿透景物表层,蜀地连阴雨的天空被比作离人含泪的双眼,“十日无晴”既是实景,又以“晴”谐“情”,双关手法让天气成为心情的镜像,把离别后的绵长愁思凝练成灰蒙蒙的天空意象。“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铺展田园劳作画面,“水上”与“泥中”形成对照,“青的的”的莲子与“白纤纤”的藕芽,以色彩与形态的鲜活质感,让劳动场景充满生机,叠词的运用更添语言的韵律感。“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由景生议,以“却笑”的拟人化口吻,点破莲与藕同根却滋味迥异的自然现象,“清苦”与“甜”的味觉反差,暗喻世间万物特性各异的哲理,将生活观察升华为对苦甜并存的生命感悟,朴素中见深意。
上一篇:元·张昱《湖上漫兴(二首)》
下一篇:元·王冕《漫兴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