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jiā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2
niú
yào
zhà
zhà
tián
què
què
hàn
kuài
qiāo
niú
zhòng
guān
cāng
zhū
liù
shí
nián
lái
bīng
yuè
yuè
shí
liáng
chē
guān
jūn
shōu
hǎi
niú
jià
chē
shí
niú
ròu
guī
lái
shōu
niú
liǎng
jiǎo
zhòng
zhù
chú
zuò
jīn
zhú
chōng
dān
shū
guān
shū
guān
guī
mài
yuàn
guān
zǎo
shèng
chóu
zǎo
nóng
yǒu
ér
niú
yǒu
shì
qiǎn
guān
jūn
liáng

译文

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慢,不停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田地坚硬板结,干旱的土块上,牛蹄发出“趵趵”的声音。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逐句剖析

"牛靿咤咤":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慢,不停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

# 咤咤:农民的叱牛声。,靿:靿,一作本无此字。

"田确确":田地坚硬板结,

# 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旱块敲牛蹄趵趵":干旱的土块上,牛蹄发出“趵趵”的声音。

# 趵趵:牛蹄声。趵,音剥。,旱块:土地因干旱而结成硬块。

"种得官仓珠颗谷":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

# 珠颗谷:像珍珠一样饱满圆润的谷粒。

"六十年来兵簇簇":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

# 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簇,一作蔟。,六十年来:从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元和十二年(817)。

"月月食粮车辘辘":年年月月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

# 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紧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

# 海服:朝廷威服四海边疆。

"驱牛驾车食牛肉":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

# 食牛肉:指官军宰杀运粮的牛。

"归来攸得牛两角":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

# 攸:一作收。

"重铸锄犁作斤劚":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

# 斤劚: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锄:一作锹。

"姑舂妇担去输官":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

# 输官:交给官府。,舂:春米。

"输官不足归卖屋":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

"愿官早胜仇早覆":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

# 仇早覆:早日打退敌军。覆:覆灭,灭亡。

"农死有儿牛有犊":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 遣:使。,誓:一无誓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家词》由中唐诗人元稹所作,诗人以白描手法贯穿始终,通篇几乎皆采用农民自述的口吻叙事,深刻呈现出农民内心的悲苦与无奈。开篇用“吒吒”“确确”“趵趵”三组叠字,生动地描绘出天旱时农民耕地的艰辛场景。随后写战乱之久,农民长期承受着沉重的军粮运输负担。官军打胜仗后,不仅征用农民的牛和车,还宰杀耕牛,农民只能重铸农具继续劳作,收获的粮食却难以满足官府需求,甚至要卖屋纳税,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给农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以农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手法叙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息兵革”的政治主张。同时,短句、叠字的运用以及入声字韵脚的选择,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元稹获读刘猛、李余所著数十首古题乐府诗,深为触动,遂以同题唱和,创作十九首。他将在江陵、通州任上的所见所闻倾注笔端,以乐府古题诉民生疾苦。组诗中的《田家词》尤为典型,诗人借生动笔触,深刻表达“息兵革、止征伐”的政治理想,展现出对战争下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叠字:“咤咤”“确确”“趵趵”三组叠词,状形写生,描绘了农民耕地时艰苦、忙碌的情状。

2. 分段赏析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诗人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开篇,用“吒吒”摹写农民叱牛的吆喝声,“确确”状写土地坚硬板结之态,“趵趵”模拟牛蹄叩击硬土的声响,三组叠字如重锤般,将天旱时节农民耕地的艰辛场景,生动鲜活地铺陈在读者眼前。老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在坚硬的土地上艰难前行,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而驾牛的农民心急如焚,不断挥动鞭子,催促着老牛加快步伐。可即便农民们耗尽心血,辛苦种植收获的谷粮,却如珍珠般尽数送入官仓,自己到头来一无所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此句笔锋一转,将时间拉长至六十年,点明农民苦难的根源在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元和十二年,战火纷飞,从未停歇。贞元、元和年间,虽安史之乱平定,但中央与藩镇间冲突不断,战事频仍。“簇簇”一词,以兵器丛集之态,隐喻战争的密集;“月月”“辘辘”,则形象勾勒出农民运送军粮的繁重与急迫。这六十载岁月里,农民月月岁岁,都要将辛苦收获的粮食,用辘辘作响的大车,源源不断地运往战火纷飞的前线,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沉重负担。“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海服”泛指沿海藩镇割据之地,中唐时期,河北、山东等地藩镇叛乱不断,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事亦在东方激烈展开。战争伊始,朝廷便将农民连同牛、车、农具一并征用。农民们长途跋涉,将粮食运抵前线,却遭遇官兵宰杀耕牛、焚毁车辆的厄运,最后仅能带着两只牛角失望而归。但战争不停,新的军粮征调又接踵而至。无奈之下,农民只能重新铸造农具,再次投入耕作。待收获时节,家中老幼齐上阵,舂米挑担,将粮食送往官仓,即便如此,缴纳的粮税仍远远不足,最终被逼无奈,只能卖掉房屋,以填补亏空。此段文字字字泣血,是农民对战争血泪交织的控诉,更是他们痛苦心声的真实写照。“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乍看,是农民期盼官军早日得胜,甘愿为战争付出一切的誓言。但细细品味,这实则是饱含愤懑的反语。农民们心中清楚,这一代在沉重赋税与劳役下被压榨至死,下一代仍将深陷苦海;老牛被宰杀,小牛也难逃厄运。只要战争不息,农民的苦难就永无尽头。诗人以忠厚之辞,道出愤激之意,余韵悠长,耐人深思。全诗在农民沉重的呻吟中收尾,却将封建社会农民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发人深省,意义深远。

3. 作品点评

诗人摒弃华丽辞藻与复杂修辞,以近乎实录的笔触,通篇采用农民自述口吻,运用白描手法徐徐铺展叙事。字里行间虽不见激烈控诉,却在平和顺从的言语之下,暗流涌动着农民难以言说的悲苦,字字句句皆是浸透血泪的无声呐喊,极大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与情感穿透力,令人读来肝肠寸断。在语言形式上,诗人匠心独运。大量短句的灵活运用,赋予诗歌如急促鼓点般的节奏感,恰似农民急促沉重的喘息;叠字的精妙选用,如“吒吒”“趵趵”“确确”等,或摹声,或绘形,使诗歌画面鲜活灵动,仿佛将读者带入农耕现场。尤为精妙的是,诗人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为韵脚,韵律铿锵有力,与诗歌所表达的沉痛悲愤之情高度契合,实现了声情与文情的完美交融。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感与画面质感,更将农民的苦难与愤懑推向高潮,深化了反战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语色雅称。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骨力莽苍,内集无此一篇。

明邢昉《唐风定》

# 音节入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读微之古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如《夫远征》云“远征不必戍长城,出门便不知死生”,及《田家词》云“愿官早胜仇早复,农死有儿个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诸句,皆依旧题而发新意。词极精妙,而意至沉痛。取较乐天新乐府之明白晓畅者,别具蕴蓄之趣。盖词句简练,思致微婉,此为元、白诗中所不多见者也。

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遁迹》

下一篇:唐·罗邺《长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