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靿咤咤":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慢,不停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咤咤”的声音。
# 咤咤:农民的叱牛声。,靿:靿,一作本无此字。
"田确确":田地坚硬板结,
# 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旱块敲牛蹄趵趵":干旱的土块上,牛蹄发出“趵趵”的声音。
# 趵趵:牛蹄声。趵,音剥。,旱块:土地因干旱而结成硬块。
"种得官仓珠颗谷":然而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一无所得,
# 珠颗谷:像珍珠一样饱满圆润的谷粒。
"六十年来兵簇簇":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
# 簇簇:丛集的样子,此处以兵器的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簇,一作蔟。,六十年来:从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至元和十二年(817)。
"月月食粮车辘辘":年年月月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驶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
# 辘辘:车轮声。象征着农民军输的繁重和紧迫。
"一日官军收海服":自从官军征伐藩镇的战争开始以来,朝廷就把农民连人带牛和车以及农具一并征用了,
# 海服:朝廷威服四海边疆。
"驱牛驾车食牛肉":农民驱牛驾车千里迢迢地把粮食运到前线后,结果连牛也被官兵宰杀吃掉了,
# 食牛肉:指官军宰杀运粮的牛。
"归来攸得牛两角":农民只收得两只牛角而返,
# 攸:一作收。
"重铸锄犁作斤劚":但是战争还在没完没了地打下去,新的军输又在等待着他们。农民只得重铸犁锄,重做斤,
# 斤劚:泛指农具。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锄一类的农具。,锄:一作锹。
"姑舂妇担去输官":重新开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获之后,运到官仓,
# 输官:交给官府。,舂:春米。
"输官不足归卖屋":终年辛勤劳动所获还交不够,甚至回来连房屋也被迫卖掉买粮纳税。
"愿官早胜仇早覆":但愿官军早日胜利,以报藩镇叛乱的仇恨,
# 仇早覆:早日打退敌军。覆:覆灭,灭亡。
"农死有儿牛有犊":我们不要紧,累死了还有下一代,牛被杀了还有小牛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不会让官军的军粮缺少的。
# 遣:使。,誓:一无誓字。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写作手法
叠字:“咤咤”“确确”“趵趵”三组叠词,状形写生,描绘了农民耕地时艰苦、忙碌的情状。
2. 分段赏析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诗人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开篇,用“吒吒”摹写农民叱牛的吆喝声,“确确”状写土地坚硬板结之态,“趵趵”模拟牛蹄叩击硬土的声响,三组叠字如重锤般,将天旱时节农民耕地的艰辛场景,生动鲜活地铺陈在读者眼前。老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在坚硬的土地上艰难前行,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喘息;而驾牛的农民心急如焚,不断挥动鞭子,催促着老牛加快步伐。可即便农民们耗尽心血,辛苦种植收获的谷粮,却如珍珠般尽数送入官仓,自己到头来一无所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此句笔锋一转,将时间拉长至六十年,点明农民苦难的根源在于连绵不断的战争。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元和十二年,战火纷飞,从未停歇。贞元、元和年间,虽安史之乱平定,但中央与藩镇间冲突不断,战事频仍。“簇簇”一词,以兵器丛集之态,隐喻战争的密集;“月月”“辘辘”,则形象勾勒出农民运送军粮的繁重与急迫。这六十载岁月里,农民月月岁岁,都要将辛苦收获的粮食,用辘辘作响的大车,源源不断地运往战火纷飞的前线,承受着难以想象的沉重负担。“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海服”泛指沿海藩镇割据之地,中唐时期,河北、山东等地藩镇叛乱不断,征讨淮西吴元济的战事亦在东方激烈展开。战争伊始,朝廷便将农民连同牛、车、农具一并征用。农民们长途跋涉,将粮食运抵前线,却遭遇官兵宰杀耕牛、焚毁车辆的厄运,最后仅能带着两只牛角失望而归。但战争不停,新的军粮征调又接踵而至。无奈之下,农民只能重新铸造农具,再次投入耕作。待收获时节,家中老幼齐上阵,舂米挑担,将粮食送往官仓,即便如此,缴纳的粮税仍远远不足,最终被逼无奈,只能卖掉房屋,以填补亏空。此段文字字字泣血,是农民对战争血泪交织的控诉,更是他们痛苦心声的真实写照。“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这三句乍看,是农民期盼官军早日得胜,甘愿为战争付出一切的誓言。但细细品味,这实则是饱含愤懑的反语。农民们心中清楚,这一代在沉重赋税与劳役下被压榨至死,下一代仍将深陷苦海;老牛被宰杀,小牛也难逃厄运。只要战争不息,农民的苦难就永无尽头。诗人以忠厚之辞,道出愤激之意,余韵悠长,耐人深思。全诗在农民沉重的呻吟中收尾,却将封建社会农民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发人深省,意义深远。
3. 作品点评
诗人摒弃华丽辞藻与复杂修辞,以近乎实录的笔触,通篇采用农民自述口吻,运用白描手法徐徐铺展叙事。字里行间虽不见激烈控诉,却在平和顺从的言语之下,暗流涌动着农民难以言说的悲苦,字字句句皆是浸透血泪的无声呐喊,极大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与情感穿透力,令人读来肝肠寸断。在语言形式上,诗人匠心独运。大量短句的灵活运用,赋予诗歌如急促鼓点般的节奏感,恰似农民急促沉重的喘息;叠字的精妙选用,如“吒吒”“趵趵”“确确”等,或摹声,或绘形,使诗歌画面鲜活灵动,仿佛将读者带入农耕现场。尤为精妙的是,诗人选用急促重浊的入声字为韵脚,韵律铿锵有力,与诗歌所表达的沉痛悲愤之情高度契合,实现了声情与文情的完美交融。这种艺术处理,不仅强化了诗歌的音乐美感与画面质感,更将农民的苦难与愤懑推向高潮,深化了反战主题。
# 语色雅称。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骨力莽苍,内集无此一篇。
明邢昉《唐风定》
# 音节入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读微之古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如《夫远征》云“远征不必戍长城,出门便不知死生”,及《田家词》云“愿官早胜仇早复,农死有儿个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诸句,皆依旧题而发新意。词极精妙,而意至沉痛。取较乐天新乐府之明白晓畅者,别具蕴蓄之趣。盖词句简练,思致微婉,此为元、白诗中所不多见者也。
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