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罗邺浏览量:2
dāng
shí
qián
kūn
guǎng
广
zhù
láo
wàn
cún
màn
shēng
mín
fáng
sài
zhī
xuè
rèn
zhōng
yuán
zhū
xuán
jiàn
péi
líng
qǐn
shè
céng
bǎo
sūn
xiáng
zhì
jīn
yóu
shuō
yuān
shēng
bàng
chéng
gēn

译文

当时秦朝统治者没有德行来治理天下,大规模修筑长城只是徒劳,虽留存至今却无实际意义。白白地役使百姓去防守边疆要塞,却不知道内部战乱已经爆发。很快就看到无数珠宝为秦始皇陪葬,而秦朝社稷又何曾保住子孙后代的统治。投降的俘虏至今还在诉说,那冤屈的声音夜夜在长城根下回荡。

逐句剖析

"当时无德御乾坤":当时秦朝统治者没有德行来治理天下,

# 御乾坤:统治国家。

"广筑徒劳万古存":大规模修筑长城只是徒劳,虽留存至今却无实际意义。

"谩役生民防极塞":白白地役使百姓去防守边疆要塞,

# 谩役:广泛地役使。

"不知血刃起中原":却不知道内部战乱已经爆发。

"珠玑旋见陪陵寝":很快就看到无数珠宝为秦始皇陪葬,

# 珠玑:珠宝。

"社稷何曾保子孙":而秦朝社稷又何曾保住子孙后代的统治。

#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政权。

"降虏至今犹自说":投降的俘虏至今还在诉说,

# 犹自说:自己还在诉说。犹,还、仍然。

"冤声夜夜傍城根":那冤屈的声音夜夜在长城根下回荡。

# 傍:一作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城》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围绕秦朝修筑长城一事展开批判。首联直接指出秦朝统治者缺乏德行治理天下,大规模修筑长城虽留存至今却徒劳无功;颔联谴责秦朝滥用民力修筑长城以防范边疆,却未料到内部会爆发战乱;颈联以秦始皇陵墓中的珠玑宝物与秦朝社稷未能保全子孙相对比,揭示出秦朝统治者的奢靡与短视;尾联借降虏之口,诉说长城修筑过程中百姓的冤屈,冤声仿佛夜夜在长城根下回荡。全诗控诉了秦统治者无德,修筑万里长城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出秦朝修筑长城背后的暴政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罗邺(825?~893?),唐代诗人。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出身于盐铁小吏之家,累举进士不第。少时随父寓居池州,大中年间寓居长安。罗邺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明代有人将其置于“三罗”之首。其擅长七言律诗,多感怀怨愤之作,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辑有《罗邺诗集》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开篇“当时无德御乾坤”,诗人直接将矛头指向秦朝统治者,指出他们在治理天下时缺乏德行。“无德”二字,简洁有力地奠定了批判基调,揭示出秦朝统治的本质问题。“广筑徒劳万古存”,说明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行为是徒劳的,尽管长城历经岁月留存至今,却并未真正实现其巩固统治的目的。这一联从大局出发,对秦朝修筑长城这一行为进行了否定性的评价,为全诗定下了批判的基调,引发读者对秦朝统治策略的思考。颔联“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谩役生民防极塞”,“谩役”即滥用民力,生动地展现出秦朝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大量征调民众去修筑长城以防范边疆的残酷现实。“不知血刃起中原”,则转折指出秦朝统治者只关注外部边疆防御,却忽略了内部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中原地区爆发战乱。这一联通过鲜明的对比,将秦朝统治者的短视与暴政体现得淋漓尽致,既写出了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又揭示了秦朝内部危机爆发的根源,进一步深化了对秦朝统治的批判。颈联“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珠玑旋见陪陵寝”,描绘出秦始皇陵墓中陪葬着大量珠宝珍玩的奢华场景,展现出秦朝统治者生前的奢靡无度。“社稷何曾保子孙”,则尖锐地指出,尽管秦朝统治者生前极尽奢华,修筑长城试图保家卫国,但最终秦朝社稷却未能保住子孙后代的统治。这一联通过对秦始皇陵墓奢华与秦朝社稷兴衰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秦朝统治者的贪婪与短视,从秦朝内部统治阶层自身的问题角度,对其统治进行了大力批判,批判的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尾联“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降虏至今犹自说”,诗人运用想象,假设曾经投降的俘虏至今还在诉说着往事。“冤声夜夜傍城根”,进一步营造出一种阴森悲怨的氛围,仿佛那些在修筑长城过程中死去百姓的冤屈之声,夜夜在长城根下回荡。这一联从“降虏”和“冤声”二个方面,从百姓遭受到的苦难入手,强化对秦朝统治者暴政的控诉,使诗歌的批判主题在情感上达到高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对历史上统治者与百姓关系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田家词》

下一篇:唐·樊珣《状江南·仲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