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陌蝉声柳市风":田间小路旁的槐树上,鸣蝉吱吱的叫着,柳条轻轻得摇摆引起了阵阵清风,
# 陌: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
"驿楼高倚夕阳东":驿站高楼的东面倚靠着西沉的夕阳。
# 驿楼:驿站的楼房。
"往来千里路长在":来来往往千里长的道路依然默默的在那里,
"聚散十年人不同":但当年的故人聚了又散,漫漫十年时光让旧友都不在身边。
"但见时光流似箭":(世人)只看到时间如箭,迅速流逝,
"岂知天道曲如弓":哪知道天道曲折,像弓箭一样弯曲。
"平生志业匡尧舜":今生的志向就是能够辅助像尧帝和舜帝(那样贤明圣德的君主),
"又拟沧浪学钓翁":又想要效仿沧浪水边的渔夫(过着独善自我的逍遥生活)。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行旅题材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驿站夕阳、柳陌蝉鸣的秋景,写出了多年奔波科场的艰辛,流露出对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诗人将时光比作飞箭,又将天道比作弯弓,强化了光阴易逝的紧迫感。
3. 分段赏析
“槐陌蝉声柳市风,驿楼高倚夕阳东”以蝉鸣、柳风、驿楼、夕阳四个意象勾勒秋日行旅图景。“槐陌”与“柳市”暗点长安街景,“高倚”二字使驿楼与斜阳构成苍茫空间感,为全诗奠定怅惘基调。“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直陈羁旅艰辛,“路长在”与“人不同”形成物是人非的对照。千里奔波与十年离散的数字对比,将空间之远与时间之久凝练为一声慨叹。“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巧用双喻:前句以飞箭喻光阴疾逝,后句以弯弓喻世路崎岖。“但见”“岂知”的转折,揭示常人只见时光流逝、不解命运曲折的认知局限,暗含诗人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体悟。“平生志业匡尧舜,又拟沧浪学钓翁”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撕扯。“匡尧舜”化用杜甫典故,彰显儒家济世抱负;“学钓翁”则承袭渔父意象,流露隐逸之思。末联在入世与出世间形成的对比,凸显了晚唐士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心态。
# (廖文炳解)此因志业不遂,怅然思归而作也。首言关河道中,蝉噪槐阴,风来柳畔,而驿楼则倚于夕阳之外焉。是地也,往来有千里之遥而路长在,聚散经十年之久而人不同,但见时光日去如箭之忙,而天道多私如弓之曲,有不胜其慨叹者已!以我循念生平尝欲致君于尧舜而乃负其初愿,拟向沧浪长作渔翁以没世也,外此将复何求哉!
金郝天挺、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卷一〇
# 槐阴柳畔,驿楼高倚,忽衬出“夕阳东”三字,言此关河道中,每日瞥眼有一夕阳,人生不过有数夕阳。往来聚散,草草过去,遂将平生匡尧佐舜志业淹没无闻,大可慨也!时光似箭,天道如弓,是反言以写其不平之气,所以欲作归计耳。
清朱三锡《东罍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一〇
# 一、二道中之景;三、四言往来不改,而人之聚散迁化不同;五、六叹年华易过,世道不可问;结明其初志,今则已矣。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卷三〇
# 时光似箭,天道如弓,是反言以写其不平之气,所以欲作归计耳。
清朱三锡《东罍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上一篇:唐·刘禹锡《金陵五题·并序》
下一篇:唐·耿湋《送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