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yóu
yuǎn
guī

朝代:唐作者:韦庄浏览量:1
kòu
jiǎo
gàn
míng
shū
jiàn
xiū
hèn
shí
jiā
liǔ
sān
chūn
bàn
lín
huái
huā
yuè
chū
jiāng
shàng
xún
zuì
biān
shí
rén
shū
qīng
yún
shí
yáng
shēng
miàn
tiān
yóu
wèn

译文

像宁戚那样叩牛角以干谒求取功名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不必再像冯谖那样弹剑而歌埋怨没有鱼吃。离家之时,正是暮春三月柳絮纷飞的时候,踏上旅途,已是初秋七月槐花飘落之际。想要到江上寻找渔父一起沉醉,偶尔还能收到远方故人的书信。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认识我杨生的面容,天子又怎会过问我的《子虚赋》呢。

逐句剖析

"扣角干名计已疏":像宁戚那样叩牛角以干谒求取功名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

"剑歌休恨食无鱼":不必再像冯谖那样弹剑而歌埋怨没有鱼吃。

"辞家柳絮三春半":离家之时,正是暮春三月柳絮纷飞的时候,

"临路槐花七月初":踏上旅途,已是初秋七月槐花飘落之际。

"江上欲寻渔父醉":想要到江上寻找渔父一起沉醉,

"日边时得故人书":偶尔还能收到远方故人的书信。

"青云不识杨生面":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不认识我杨生的面容,

"天子何由问子虚":天子又怎会过问我的《子虚赋》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游远归》是唐代诗人韦庄于88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以“柳絮三春”“槐花七月”等时令意象,勾勒出诗人远行归乡的时空历程;又借“食无鱼”“子虚”等典故,流露怀才不遇的怅然。“江上欲寻渔父醉”与“日边时得故人书”两句,形成江湖隐逸与仕途交游的鲜明对照;尾联则以杨得意举荐司马相如的典故作结,将无人引荐的孤寂心绪倾泻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诗人,花间派重要词人

韦庄(836?~910),唐末至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乾宁进士,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后期为仕蜀时期,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词多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善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诗多忧时伤乱之作,以近体诗见长,清词丽句,情致婉曲。其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另有代表词作《菩萨蛮》《浣溪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当时黄巢起义已攻陷长安,韦庄为避战乱,在东南一带漂泊多时。诗中“辞家柳絮三春半”,对应着他离家时的暮春景象;“临路槐花七月初”则点明归途已到初秋,两句诗暗合了诗人历经半年游历后方才返乡的时空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描绘了“柳絮三春”“槐花七月”等时令意象所展现的诗人远行归乡的时空历程,以及“江上欲寻渔父醉”与“日边时得故人书”构成的江湖隐逸和仕途交游的对照画面;体现了诗中运用“食无鱼”“子虚”及杨得意荐司马相如等典故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漂泊中的怅惘与孤寂氛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怅然之情,以及无人举荐的孤寂心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扣角干名计已疏”用宁戚扣牛角而歌,以引起齐桓公注意并获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尝试此求仕方法却未成功,增强诗歌文化底蕴,委婉表达自己的失意。“剑歌休恨食无鱼”用冯谖弹剑作歌抱怨食无鱼的典故,以自我宽慰的口吻体现出诗人对自己未得良好待遇的无奈。“天子何由问子虚”用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的典故,反说自己难以像司马相如一样得到天子问询,突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融双重典故于句中:“扣角”化用宁戚在牛车旁叩角而歌以求仕途的故事,“食无鱼”则源自《战国策》中冯谖弹铗作歌的典故,两句暗透出诗人对功名追求的疏离心态。颔联“辞家柳絮三春半,临路槐花七月初”以时空对照见长:柳絮飘飞与槐花绽放形成季节交替的视觉反差,“三春半”到“七月初”的时间跨度,又构建起离乡与归途的双重空间叙事。颈联展现心境的转折:“江上欲寻渔父醉”承接前文羁旅之意,暗引《楚辞·渔父》的隐逸意象;“日边时得故人书”则转入现实交际场景,“日边”既指书信来自京城,又暗含政治中心遥不可及之感。尾联“青云不识杨生面,天子何由问子虚”“青云”象征着身居高位的人,“杨生”指诗人自己,“子虚”指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里代表诗人的才华。此句直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埋怨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贵不认识自己,天子也不会关注自己的才华,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道杰语》

下一篇:唐·白居易《不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