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桴入南海":乘坐竹筏驶入南海,
# 桴:木船。
"海旷不可临":大海辽阔得让人无法靠近。
# 不可临:不能到达彼岸。
"茫茫失方面":茫茫一片,迷失了方向,
# 茫茫:一作海海。
"混混如凝阴":浑浑沌沌,如同凝结的阴沉之气。
# 如凝阴:如云翳凝结。
"云山相出没":云山在眼前时隐时现,
"天地互浮沉":天地仿佛相互交融,一起沉浮。
"万里无涯际":大海辽阔万里没有边际,
"云何测广深":又怎么能测量出它的宽广和深度呢。
# 云何:如何。
"潮波自盈缩":潮水自有涨落,
# 盈缩:涨落。
"安得会虚心":又怎能契合我那虚心静思的心境呢。
# 会虚心:领会人的迷茫心情。
"海上三神山":海上有三座神山,
"逍遥集众仙":逍遥自在地聚集着众多仙人。
# 逍遥:安闲自得貌。
"灵心岂不同":仙人的灵妙之心难道会不相同吗,
# 灵心:神仙之心。
"变化无常全":只是变化无常,难以周全。
# 常全:久全。
"龙伯如人类":龙伯国的巨人就像人类一样,
# 龙伯: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族。
"一钓两鳌连":一钓就钓到了两只相连的大鳌。
# 鳌:传说海中大龟。
"金台此沦没":传说中的金台在这里沉沦埋没,
# 沦没:沉没。,金台:谓仙山上的台阁。
"玉真时播迁":玉真仙人也时常迁徙。
# 播迁:流离迁移。,玉真:谓仙人。
"问子劳何事":问你因何事而优虑,
# 劳:优虑。
"江上泣经年":在江上哭泣已过了多年。
# 经年:一年或一年以上。,江:此指钦江。
"隰中生红草":低湿的地方生长着红草,
# 红草:即药草,也称茏古、水红、水洪。生水泽中,高达丈余,茎大而赤,花红白色。,隰中:低湿之地。
"所美非美然":人们所赞美的美好事物,并非真的就是美好的样子啊。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1. 写作手法
起兴:“乘桴入南海”以乘筏入海的实景起兴,引出对南海浩渺景象的描写,为全诗铺展海洋的壮阔意境,奠定观海抒情的基调。铺陈:第一首“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沉”,通过“茫茫”“混混”等词铺陈南海的广阔、昏暗,以及云山天地交融的景象,层层展现海洋的无涯际。意象组合:“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沉”将云山、天地意象组合,山海交错、天地浮沉,共同构建出南海浩渺苍茫的整体意境,凸显海洋的宏大。象征:“海上三神山”象征人们向往的理想境界,其“逍遥集众仙”的描绘暗含理想虚幻难寻的意味,寄托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感慨。用典:“乘桴入南海”化用《论语·公冶长》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原典中孔子提及乘桴浮海,暗含对理想不得行的感慨与漂泊之意。诗中借用“乘桴”这一核心意象,既描绘了乘筏驶入南海的实景,又暗承典故中漂泊求索的意蕴,为全诗增添了一层文化内涵与深沉的情感基调。对比:“金台此沦没”与“隰中生红草”形成鲜明对比。“金台”本是仙境中的华美建筑,如今却沉没消逝,留下衰败之景;“隰中红草”生长在低洼湿地,表面鲜艳似美,实则“所美非美然”。曾经的盛景消亡与眼前的假象存在形成视觉对照,更在意义上凸显表象与本质的差异,暗含世事无常的感慨。化用:“龙伯如人类,一钓两鳌连”化用《列子》中巨人国龙伯钓鳌的传说。原传说中龙伯巨人凭神力钓走背负神山的巨鳌,致使神山漂流。诗中保留“龙伯”“钓鳌”核心元素,以“一钓两鳌连”的简练描写,化用传说中力量改变格局的情节,借此表现世事因强大力量而发生剧变的无常之感,赋予古老传说新的情感寄托。
2. 分段赏析
其一:“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两句,化用《论语・公冶长》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诗人张说仕途失意,彼时身处南海,萌生遁世之念,欲乘筏入海。一个“旷”字,将大海的辽阔无垠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海的广袤与诗人自身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尽显其落魄孤寂之感。“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中,“茫茫”生动描绘出大海的浩渺无边,让人迷失方向,难以辨别东南西北;“混混”形容海水涌动,波涛滚滚,如同凝聚的阴霾,营造出一种混沌、压抑的氛围,凸显大海的神秘莫测。“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沉”两句,诗人以灵动之笔,描绘出海上云雾缭绕的山峦若隐若现,天地仿若在大海中沉浮的奇幻景象。“出没”“浮沉”两组动词的运用,赋予画面动态之美,进一步烘托出大海的雄浑壮阔,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境遇变幻无常的感慨。“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直接点明大海广袤无垠,难以丈量其广度与深度。诗人以疑问的语气,强化了对大海深邃的惊叹,展现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引发对世界未知的思考。“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前半句描写海潮依照自身规律涨落,不受外界干扰;后半句则抒发诗人感慨,海潮的自在随性,难以被人真正领会,正如自己内心的迷茫与孤寂,无人能懂,深刻体现出诗人面对自然现象时的无奈与对人生境遇的迷茫。其二:“海上三神山,逍遥集众仙”开篇引入海上三神山的神话传说,描绘众仙在神山逍遥自在的场景,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也流露出诗人对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灵心岂不同,变化无常全”两句,诗人由仙人的“灵心”引发对世间变化的思索,指出即便仙人也难以避免变化,且这种变化无法完全掌控,深刻表达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体现出人生充满不确定性。“龙伯如人类,一钓两鳌连”借用龙伯钓鳌的神话故事,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暗示世间万物兴衰皆在瞬息之间,突出了世事的变化莫测,让诗歌充满奇幻色彩。“金台此沦没,玉真时播迁”中,“金台沦没”“玉真播迁”象征着曾经美好的事物消逝变迁,进一步强化了世事无常的主题,传达出诗人对人生变化的无奈与叹息。“问子劳何事,江上泣经年”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直白地倾诉出诗人自己多年来在江上漂泊,历经辛劳,“泣”字饱含着诗人内心无尽的痛苦与无奈,尽显其命运的坎坷艰辛。“隰中生红草,所美非美然”借低湿之地生长的红草,隐喻世间看似美好的事物,实则未必是真正的美好,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表达出对事物本真的探寻以及对虚幻美好的失望。
3. 作品点评
这组诗在唐代以海洋为题材的诗歌当中,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唐·元稹《香球》
下一篇:唐·李白《庐江主人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