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洛阳下":我家居住在洛阳城下,
"举目见嵩山":抬头便能望见嵩山。
"刻作茱萸节":选定这一天作为茱萸节,
"情生造化间":情思自然生于天地之间。
"黄花宜泛酒":金黄的菊花适合佐酒,
# 泛酒:古人用于重阳宴饮的酒,多以菊花酿制或浸泡,因称”泛洒”。
"青岳好登高":青翠的山岳适宜登攀。
# 青岳:葱郁的山岭。
"稽首明廷内":在朝堂叩拜天子时,
# 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心为天下劳":心中仍挂念天下苍生辛劳。
"菊酒携山客":携带着菊花酒拜访山中隐士,
"萸囊系牧童":将茱萸香囊系在牧童衣襟前。
# 萸囊:装着茱萸果的布袋。
"路疑随大隗":山路仿佛跟随大隗足迹延伸,
# 隗:高峻的样子。
"心似问鸿蒙":心神如同探问鸿蒙初开之谜。
# 鸿蒙:道教神话传说的远古时代。传说盘古在昆仑山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作鸿蒙,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
"九日重阳数":重阳节在九月初九到来,
"三秋万实成":深秋时节万物皆已成熟。
"时来谒轩后":偶尔前往拜谒黄帝陵寝,
# 后:一作石。
"罢去坐蓬瀛":归来便隐居于蓬莱瀛洲仙山。
"晚节欢重九":晚年最喜重阳节的欢聚,
"高山上五千":登临五千仞的高山之巅。
"醉中知遇圣":醉意朦胧中仿佛得遇圣贤,
"梦里见寻仙":梦境里好似寻访仙踪踪迹。
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今属河南)。曾封燕国公,世称张燕公。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张说为文精壮,注重风骨,尤长于碑志,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贬官岳阳期间,诗风凄婉有情致。他三拜宰相,辅弼文治三十年,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又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翰、王湾等皆受其提携,对盛唐文学影响深远。代表作品有诗歌《巡边在河北作》,传奇《梁四公记》《镜龙记》。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此句点明诗人居住环境。洛阳地处中原,嵩山巍峨矗立,举目可见,既展现地理特征,又暗示诗人对山川的亲近感。通过“家居”与“举目”的呼应,传递出闲适心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此句茱萸节即重阳节,诗人将节日习俗升华为对自然的敬畏。“刻作”体现人工雕琢,而“情生造化”则强调情感源于天地孕育,形成人文与自然的交融。此句暗含对生命起源的哲思,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第二首:“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此句以“黄花”“青岳”点明重阳意象。菊花酿酒契合节俗,青色山岳象征高远志向。“宜”“好”二字平实却精准,既写实景又寄寓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怀,情景交融。“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此句“稽首”为古代跪拜礼,指向朝廷的忠诚;“心为天下劳”直抒忧国忧民之志。此联从个人情感转向社会责任,展现士大夫的济世情怀,语言庄重,情感真挚。第三首:“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此句描绘节日民俗场景:携菊酒与山野之人共饮,茱萸香囊系于牧童身上。通过“山客”“牧童”的对比,体现平等与和谐的社会理想,画面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此句化用道家典故,“大隗”指仙人,“鸿蒙”喻天地初开。以“疑”“似”营造虚实交织的意境,既写登山之途的飘渺感,又暗含对宇宙本源的追问,诗意富含哲理。第四首:“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此句数字“九”与“三秋”强化时间感,重阳节气的积累对应万物成熟。语言简洁却蕴含自然规律,体现诗人对生命循环的观察与思考。“时来谒轩后,罢去坐蓬瀛。”此句“轩后”指黄帝,“蓬瀛”为海上仙山。此联虚实结合:既表达对先贤的追慕,又寄托归隐仙境的愿望。第五首:“晚节欢重九,高山上五千。”此句“晚节”双关晚年与菊花节,以“五千年”夸张表现山势高峻。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夸张对比,凸显重阳登高的豪情,语言雄奇却无生硬感。“醉中知遇圣,梦里见寻仙。”此句收束全诗于幻境:“醉中”与“梦里”消解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既暗含对圣主明君的期待,又流露求仙访道的向往,情感复杂而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