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物外情":一回陆浑山就像油然生出超然物外之情,
# 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
"负杖阅岩耕":背负竹杖巡视山地农事感受山林美景。
# 岩耕: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
"源水看花入":顺着溪流一路赏花,我抵达溪水的源头,
"幽林采药行":为了采摘药草,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
"野人相问姓":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
# 野人:泛指村野之人。
"山鸟自呼名":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
# 山鸟自呼名:据崔豹《古今注》载:“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向日而飞。”这里的山鸟就是鹧鸪。
"去去独吾乐":归去吧归去吧,还是独善吾身快活,
"无然愧此生":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对明时又愧对此生。
# 然:一作“能”。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题材的山水田园诗。诗中介绍了诗人归返陆浑山庄后巡视农事、探源赏花、入林采药的生活场景,描绘了山庄清幽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山野风情,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对超然物外境界的追求,营造了闲适宁静的氛围,表达了暂离官场的愉悦心情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隐含对仕途的复杂感怀。
2. 写作手法
倒装:“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将“源水”“幽林”提前,突出深入自然的意外惊喜,增强诗句趣味。化用:“归来物外情”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及《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归隐意旨,直接点明诗歌主题,奠定轻快情绪基调。叠字:“去去独吾乐”中“去去”叠字使用,强化诗人归隐决心,展现其与官场决裂的急切情态。
3. 分段赏析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首联以简明笔触点明归返山庄后超然物外的心境,“负杖”一词勾勒出诗人背负竹杖、悠然巡视山地的姿态,“阅岩耕”既实写检阅农事的日常,又暗含身份从官场到田园的悄然转换,在平淡叙事中蕴含人生抉择的深意。“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颔联以倒装句式打破常规语序,先写“源水”“幽林”的清幽环境,再叙“看花入”“采药行”的雅致活动,“看”“入”“采”“行”四个动词如珠串玉,串联起探源赏花、入林采药的动态画面,鲜活展现诗人沉浸自然的怡然兴致。“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颈联妙笔生趣,写山中乡民热情询问姓氏,山鸟啼鸣声婉转如自报家门,诗人以拟人化手法赋予山野景物生命气息,仿佛万物皆具灵性,生动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营造出物我交融的理想化隐逸情境。“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尾联以“去去”叠字强化归隐的决然之心,“独吾乐”彰显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愧此生”则以自谦之辞暗藏对仕途沉浮的复杂慨叹,于豁达中见深沉,委婉收束全诗对隐逸情怀的歌咏,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诗以叙事串联抒情脉络,其间融入清幽景致的勾勒,通过竹露、归禽、农事等意象的侧面烘托,不着痕迹地展现陆浑山庄超脱尘俗的静谧氛围,使隐逸主题在自然意象的流转中浑然天成,既规避了直白说教,又让情志与景语浑然交融,最终完成了对隐逸情怀的诗化提炼与升华。
# 通篇幽寂,似物外矣。独一“愧”字,露出本相。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晴光晓色,良自澹远,何用捉襟攒眉为?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通首写物外景,极其清幽。“去去”二句结到归来意。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野人”二句,风跊云上。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去去”二句,虽违心之言,却辞理兼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