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渝州杀刺史":前年在渝州刺史被杀,
# 前:一作去。
"今年开州杀刺史":今年开州刺史也被杀。
"群盗相随剧虎狼":一群盗贼相互追随,比老虎豺狼还要凶残,
"食人更肯留妻子":他们吃人哪里还会给人留下妻子儿女。
"二十一家同入蜀":二十一家一同进入蜀地,
"惟残一人出骆谷":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走出了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这人自己说两个女儿咬臂诀别时,
"回头却向秦云哭":他回头望向秦地的云彩哭泣。
"殿前兵马虽骁雄":殿前的兵马虽然骁勇雄健,
"纵暴略与羌浑同":他们放纵暴行几乎和羌浑一样。
"闻道杀人汉水上":听说他们在汉水上杀人,
"妇女多在官军中":很多妇女都被掠在官军之中。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中,“二十一家”和“惟残一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死亡和离散的残酷,深刻地表现了战乱对人民生命和家庭的巨大破坏,让读者对灾难的严重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如“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直接指责官军的暴行,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强烈。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开篇以时间和地点为线索,点明渝州、开州刺史相继被杀的事实,紧接着将群盗比作比虎狼还厉害的恶徒,直接控诉群盗的残忍,他们不仅杀人,连妻子儿女都不放过,描绘出一幅盗贼横行、社会动荡的画面。第二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先陈述二十一家入蜀只有一人逃生的悲惨事实,然后通过幸存者的讲述,“啮臂”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出百姓在生死离别时的痛苦无奈,“回头却向秦云哭”则表达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命运的悲叹,深刻地体现出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第三首:“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先点明殿前兵马骁勇,却话锋一转,指出其纵暴程度与外族无异,接着以听闻的汉水上杀人、官军抢夺妇女的事件,具体揭露官军的暴行,表达诗人对官军行为的愤怒与批判。
下一篇:唐·宋之问《陆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