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不用一个风流字,
"尽得风流":尽能显出风流境。
"语不涉难":语句虽不涉艰难和痛苦,
"已不堪忧":而使人读来却有难忍的忧愁。
"是有真宰":这里有真正的主宰,
# 真宰:古人以天为万物的主宰,故称真宰。
"与之沉浮":操纵着万物的生灭沉浮。
"如渌满酒":如清酒满杯终有尽时,
# 渌:清澈。
"花时返秋":百花争艳的春天却预示着花枝凋零的晚秋。
# 花时: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号花朝节。
"悠悠空尘":悠悠红尘无非是空,
"忽忽海沤":就像瞬息生灭的海上泡沫。
# 沤:水泡。
"浅深聚散":无论涉世浅深、聚散离合,
"万取一收":纵然获取再多也终被那真宰所收。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篇诗歌理论作品。诗中阐述诗歌创作中含蓄风格的特点与追求,指出含蓄的诗歌不用过多华丽辞藻,却能蕴含丰富意趣,表达深沉情感,揭示诗歌内在规律,展现司空图对诗歌美学的独特见解。
2. 写作手法
比喻:“如渌满酒,花时返秋”,以美酒盈杯、花时逢秋作比,生动形象地展现含蓄诗歌如美酒般醇厚、如秋花般内敛的韵味,使抽象的诗歌风格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开篇点明含蓄诗风的核心,不用一个直露描绘“风流”(美好意趣)的字词,却能尽显风流韵味。诗句虽未涉及艰难痛苦等直白表述,却能让人感受到深沉的忧愁,强调含蓄诗歌以少胜多、意在言外的特点。“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指出诗歌有其内在主宰(情感与精神),创作要顺应其变化。“如渌满酒,花时返秋”,用美酒满溢、花时遇秋作喻,说明含蓄诗歌情感饱满且内敛,如同美酒蕴含醇厚滋味,秋花虽美却带淡淡忧伤,体现含蓄之美。“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描绘空中尘埃、海上泡沫的缥缈虚幻,象征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则表明诗人需从纷繁万象中选取典型,以一当万,将丰富内涵凝聚于简洁诗句中,达到含蓄深远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诗品二十四则・含蓄》为四言古诗,乃《二十四诗品》中的第十一品,是该书中文采斐然的篇章。开篇两句指出,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文章撰写,神韵都至关重要,并加以例证。中间两句着重阐释含蓄所应臻至的境界。结尾两句意境大开,展现出诗人以一驭万之能,将天地万物收于笔端。全诗层次分明,论理精当,予人美的熏陶,兼具极高的文学与审美价值。
#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宋宋代文学家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上一篇:唐·卢照邻《浴浪鸟》
下一篇:唐·韩偓《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