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太行":攀登在太行山的高峰上,
"翠绕羊肠":羊肠小道盘绕着翠绿的山冈。
"杳霭流玉":望着云雾迷蒙下幽曲的流水,
# 流玉:形容云气在半山坳像玉带一样缭绕流动。一说流玉系形容溪流如碧玉。,杳霭:云气幽深。
"悠悠花香":闻到清新悠远的花香。
"力之于时":笔力适时,要运用确当,
# 力之于时: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二句历来难解,注疏纷杂。一说时力为弓名,羌声为笛声,以弓形容曲折之形,以羌笛声形容委婉之姿。一说力指才力,时指时势,才力之施展因时势而定,或大或小,或轻或重,极尽曲折之妙。
"声之于羌":音韵起伏,像笛声抑扬。
# 声之于羌:指羌笛曲调多幽咽曲折。
"似往已回":似来又往曲折不尽,
# 似往已回:似往已回,如幽匪藏:二句分别形容“委”与“曲”的情致,上句说似前往而又折回,下句说似幽隐而又非隐藏,分别形容了委婉和曲折。
"如幽匪藏":隐中有显委婉多样。
"水理漩洑":如同水的波纹回转跃动,
# 漩洑:漩洑,回旋起伏。洑:漩涡。,水理:水纹。
"鹏风翱翔":又像大鹏乘风飞卷直上。
# 鹏风:扶摇旋转之风,即龙卷风。
"道不自器":章法变化不要有固定程序,
# 不自器:不以某种具体形体来拘束自己。
"与之圆方":应随着内容需要或圆或方。
# 圆方:指事物或圆满或方,有不同形态。,之:指万物。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意象诗。诗歌描绘了太行山蜿蜒曲折的险径与氤氲流芳的幽境,通过"羊肠翠绕""杳霭流玉"等意象,勾勒出委曲回环的视觉美感;又以"似往已回""如幽匪藏"的哲思,阐释曲折中蕴含的自然真趣。诗中"水理漩洑""鹏风翱翔"等动态比喻,暗喻艺术创作需在回旋往复中展现磅礴气势,最终以"道不自器,与之圆方"点明委曲之道——真正的艺术规律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而能随物赋形、自成方圆。
2. 写作手法
比喻:开篇将“委曲”的艺术风格比作沿着蜿蜒于青山翠谷间的羊肠小道攀登高耸入云的太行山的过程。羊肠小道本身具有曲折、蜿蜒的特点,攀登过程充满艰辛与曲折,而沿途云雾缭绕、花香弥漫的美景,又增添了神秘与迷人的氛围。这一比喻形象地传达出“委曲”之美并非直接呈现,而是需要经历一番迂回曲折才能领略到其精髓,就如同攀登者历经艰辛到达山顶后,能收获壮丽美景与心灵触动一样,读者在品味“委曲”风格的作品时,也能在曲折的表达中探寻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意境。
3. 分段赏析
“委曲”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委婉曲折、百折千回、纡曲萦绕、缠绵悱恻的阴柔之美,恰似一曲悠扬婉转、余韵悠长的乐章,撩拨着人们的心弦。开篇四句,以极为生动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委曲之美的绝美画卷:沿着那蜿蜒于青山翠谷间的羊肠小道,缓缓攀上高耸入云的太行山。一路上,云雾缭绕在山间,如梦如幻,悠悠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这一比喻精妙地传达出,唯有历经迂回曲折,方能抵达美的至高境地,就如同攀登太行山,虽路途艰辛曲折,却能收获那山顶的壮丽美景与心灵的触动。中间四句,巧妙地运用弓和羌笛作比。良弓之所以强劲有力,是因为其弯曲蓄势,蕴含着无尽的能量;羌笛之声之所以委婉动人,是因为其旋律曲折婉转,如泣如诉。那弓似在前进中却又悄然回转,羌笛声似来自幽深之处却又并不掩藏其动人的音韵。作者借此表达的基本思想是,在诗歌创作中应忌讳直白表露,而贵在含蓄纡曲。这种创作理念深刻契合了形象思维的原则,揭示了诗歌艺术的辩证法——直白的表达或许能一目了然,但含蓄委婉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在曲折中探寻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意境。末四句,以流水回旋起伏、大鹏扶摇直上作比,进一步阐释委曲之妙。流水的回旋并非遵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地势的高低、河道的宽窄自然形成;大鹏的扶摇直上亦非受某一形体的拘束,而是凭借自身的力量与气流的变化自由翱翔。这深刻地说明,委婉曲折并无固定的格式可循,创作者不应被某一既定的形体或模式所束缚,而应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根据所描绘的对象和表达的情感,随物赋形,灵活多变地运用委曲的艺术手法,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下一篇:唐·张乔《送李道士归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