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缺伤难缀":花瓣残缺难以补缀,
# 花缺:花瓣形状不完整。
"莺喧奈细听":黄莺啼鸣让人不忍细听。
"惜春春已晚":惋惜春天已快过去,
"珍重草青青":且珍惜这青青的草色。
"堤柳自绵绵":堤岸上的柳枝自在飘拂,
"幽人无恨牵":幽居之人没有愁绪牵挂。
# 幽人:隐士。
"只忧诗病发":只担心旧病复发难以写诗,
"莫寄校书笺":就不要把诗稿寄给校书郎了。
# 笺:书札。
"燕语曾来客":燕子呢喃似曾相识的来客,
"花催欲别人":落花催促着即将分别的人。
"莫愁春又过":不必忧愁春天又过去,
"看著又新春":你看,新的春天又要来临。
"身外都无事":身外没什么烦心事,
"山中久避喧":我在山中久已避开尘世喧嚣。
"破巢看乳燕":看着破巢里新生的乳燕,
"留果待啼猿":留着果实等待啼叫的猿猴。
"诗家通籍美":诗人入仕做官本是美事,
"工部与司勋":工部郎中和司勋员外郎都很荣耀。
"高贾虽难敌":高适、贾至那样的诗坛高手虽难相比,
"微官偶胜君":但我这小官偶尔也能胜过你们。
"努力省前非":努力反省以前的过错,
"人生上寿稀":人生能活到高寿的很少。
# 上寿:高龄。
"青云无直道":仕途没有平坦的道路,
#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暗室有危机":即使在暗室中也隐藏着危机。
"燕拙营巢苦":燕子笨拙筑巢很辛苦,
"鱼贪触网惊":鱼儿贪食容易触网受惊。
"岂缘身外事":这哪里是为了身外之事,
# 缘:因为。
"亦似我劳形":也好像我为了生计而身心疲惫。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绝句,也是一组伤春与隐逸的诗,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残缺、莺声哀怨、堤柳依依等景象,以及诗人退居山中后平静又略带孤寂的生活画面,如静看乳燕、留果待猿等;营造出一种既哀伤惆怅又蕴含希望,既孤独寂寞又不失淡泊宁静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感伤,对自身命运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坚守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衰落的叹息,身处乱世的无奈与孤独,虽感伤却不消沉,在珍惜当下中期待新春到来的积极心态,还有对自身诗才的反思、对官场风波的警惕,以及对自己虽官职微小却也自得其乐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偶:“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这两句对仗极其工稳。抒写伤春,不是笼统点明惆怅的情怀,也不是泛泛描绘春意阑珊,而是先从表现春光已晚的典型景色着笔:一是花,二是莺。落红满地,花瓣残缺,这固然是春光消失的象征。然而诗人偏偏把“花缺”的客观图景,和有感于“花缺”的心情融合起来,从而深化一层,表明目睹了这一幅图景的诗人,所感到的实已无法将残花重新弥补的悲伤。渲染:“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这里的“欲别”是说花正在被催走,亦即欲别而未别之时。这是使人非常难堪的。一边是回忆曾经带来过春天的燕子,一边却又悬想着即将来临的与春天的别离。这样一种时间的互衬,把春光渲染得来去匆匆,使人深感惋惜与忧心。
3. 分段赏析
其一“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诗的前两句"花缺伤难缀,莺喧奈细听"对仗工整,堪称典范。诗人没有直接抒发伤春之情,而是选取"花缺"这一典型暮春景象,将残花飘落的客观之景与诗人内心的伤感巧妙融合。落英缤纷的画面中,诗人面对残缺的花瓣,感受到的是无法弥补的伤春之痛,笔触沉着而深沉。莺啼本是春天的美妙音符,但在这暮春时节,黄莺的啼鸣却透着几分哀婉。诗人别出心裁,不回避这哀怨的声音,反而在长期退隐的孤寂中,将莺啼视为寂寞生活中的同调。一个"奈"字道出了诗人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春光易逝的无奈,又有在孤寂中寻得共鸣的慰藉。后两句"惜春春已晚,珍重草青青"则是一个情感的转折。诗人面对春光已逝的现实,没有沉溺于悲伤,而是从中看到希望,珍惜眼前的青草。这种情感的转折,犹如在沉重的情感基调中注入一股清流,让整首诗的意境焕发光彩,也展现了诗人身处乱世却依然保持高洁情怀的风骨。据说后来朱全忠的部下柳璨曾矫诏召他入朝,他却装作老迈糊涂,故意失手坠落朝笏,最终得以回归山中。这首诗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虽有感伤,却不失气节和希望。其二“堤柳自绵绵,幽人无恨牵。只忧诗病发,莫寄校书笺。”堤岸上的柳枝自在生长,诗人作为幽居之人,并没有被外界的事物所牵绊。但他担心自己作诗的灵感枯竭,所以不想把诗笺寄给校书郎。以堤柳的自在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只忧诗病发”一句,幽默而又真实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创作状态的关注。体现出诗人退居生活中的一种闲适与自得,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执着和担忧。其三“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莫愁春又过,看着又新春。”如果说第一首侧重于通过花和鸟表达伤春之情,第三首则从时间维度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的开头"燕语曾来客,花催欲别人"采用了时间对照的手法。"曾"字点明了燕子曾经为访客的到来而欢啼,那是春光尚好的时节;而如今,花朵却在催促着春天的离开,即将与赏花人分别。一边是回忆中的美好,一边是眼前不得不面对的离别,时间在此形成鲜明对比,让春光的短暂更加触目惊心。"欲别"二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花事将尽的实况,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春光依依不舍的眷恋,又有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前一首相似,此诗也有情感的转折。"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一句振聋发聩,展现出不被眼前困境所困的豁达。春天虽会逝去,但生命不息,新的希望总会到来。这种"生气远出,不着死灰"的诗境,体现了司空图特有的诗歌美学。这两首诗看似情绪不同——一首伤春,一首慰春,但细细品味,实则统一于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伤春不是单纯的哀伤,而是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珍惜;慰春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对未来仍存希望的坚持。司空图在感伤与旷达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展现出一位经历沧桑却依然保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形象。其四“身外都无事,山中久避喧。破巢看乳燕,留果待啼猿。”诗人认为身外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长久以来一直在山中躲避尘世的喧嚣。他观察着破巢中的乳燕,留下果实等待啼叫的猿猴。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山居生活画面。“破巢看乳燕,留果待啼猿”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万物的关注和喜爱。体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满足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情,表达了一种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心境。其五“诗家通籍美,工部与司勋。高贾虽难敌,微官偶胜君。”在诗人的群体中,那些有名望的人很美好,比如杜甫(工部)和李绅(司勋)。虽然富有的商人难以相比,但自己这个微小的官职偶尔也能胜过他们。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将自己与诗坛名家和其他职业的人进行比较,展现出诗人的自信和幽默。体现出诗人对自己诗人身份的一种自豪,同时也有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的心态。其六“努力省前非,人生上寿稀。青云无直道,暗室有危机。”诗人劝勉自己要努力反省过去的错误,因为人生长寿的人很少。在追求高远目标的过程中没有平坦的道路,即使在隐蔽的地方也可能隐藏着危机。语言质朴,道理深刻。“青云无直道,暗室有危机”一句,富有哲理,揭示了人生的艰难和复杂。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也有一种自我警醒的意味。其七“燕拙营巢苦,鱼贪触网惊。岂缘身外事,亦似我劳形。”燕子笨拙地营造巢穴很辛苦,鱼儿贪婪地触碰渔网而受到惊吓。这些并不是因为身外的事情,但也好像是自己劳累身形的原因。以燕子和鱼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处境,形象生动。“岂缘身外事,亦似我劳形”一句,引人深思,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疲惫和无奈。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劳碌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的无奈和感慨。
# 此二诗(按指第一首及第三首)贵无衰飒气,两结句皆有新意。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李贺《汉唐姬饮酒歌》
下一篇:唐·徐铉《步虚词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