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远树残霞":江边的亭子,背衬着天际的残霞和树木,
# 残霞:指的是残余的晚霞。
"淡烟芳草平沙":平坦的沙岸上芳草簇簇,弥漫着淡淡的烟雾。
# 芳草:一作荒草。
"绿柳阴中系马":行人跳下马来,把坐骑在杨柳荫中拴住。
"夕阳西下":夕阳西下,
"水村山郭人家":近水近山,各有村庄和人家的居屋。
# 水村山郭:水边的村庄,靠近山的城镇。
元代散曲家
吴西逸(?~?),元代散曲家。吴西逸大约生活在元仁宗延祐末前后,生平事迹并不明确。其散曲内容多写自然风光、离愁别恨或个人的闲适生活。从艺术表现上看,吴西逸善于锤炼字句,对仗精工,特别重视意象的选择提炼与意境的构置。就曲作风格而言,其曲或清新秀丽,或妩媚华雅,皆与张可久为近,是元散曲中典型的清丽派曲家风致。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作品“吴西逸之词,如空谷流泉”。作品有〔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越调·天净沙〕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题材的散曲小令,曲中描绘了暮色中江畔风景,表达了游子暂时的安宁心境,抒发了其面对山水人家时羁愁与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游子在柳荫下拴马,稍作歇息,正值夕阳西沉、万家归途之时,本该是人们结束劳作、归家团聚的时刻,家家户户或许已有炊烟升起,而他却仍漂泊在外。“水村山郭人家”描绘出一幅温馨恬静的乡村暮色图,与游子的孤身在途、无处归依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他内心的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江亭远树残霞”以远景起笔:江边孤亭、朦胧树影与天边零落的晚霞,构成开阔而苍茫的暮色画卷,“残霞”二字点明日薄西山的时分,为全篇染上静谧基调。次句“淡烟芳草平沙”拉近视角:轻烟浮动,芳草绵延,沙岸平坦舒展,“淡烟”的朦胧与“芳草”的生机形成柔和的自然美,暗示旅途中的片刻安宁。两句连用六个名词意象,不着一动词,却通过“远树”“淡烟”的修饰词,景物由高及低、由远及近铺展,画面静谧而辽远。第三句“绿柳阴中系马”是全曲关键转折。柳荫的“绿”与前两句的“残霞”“淡烟”形成冷暖对比,镜头拉近;“系马”的动作细节打破安静的画面,暗示人物登场。但作者不写人貌身份,仅以动作留白,柳枝系马本是闲适之举,却因前文“残霞”“淡烟”的萧瑟氛围,透露出羁旅者的孤独:马匹暂歇,游子或为休整,或为怅望,漂泊无依的心绪已悄然浮现。收束句“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夕阳西下”点明时间,暮色四合加剧苍凉感。视野望向远方:临水的村落、依山的城郭错落其间,炊烟袅袅的人家渐次显现。安居之景与“系马”的游子形成无声对照。远处人家的温暖更反衬行客的孤独,令“闲题”的淡泊表层下,涌动着对归处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