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荣知辱牢缄口":知晓荣耀与屈辱时牢牢闭紧嘴巴,
# 缄口:把嘴巴缝起来。《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以缄口表示闭口不言。,知辱: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是老子明哲保身的哲学。,知荣:懂得“持盈保泰”的道理。
"谁是谁非暗点头":碰到谁对谁错就暗暗点头,不轻易置评。
"诗书丛里且淹留":在诗书典籍堆里暂且安身停留。
# 淹留:停留。《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曾何足以淹留。留:停留,指沉浸于诗书中流连忘返。
"闲袖手":悠闲地把手揣在袖子里,不管闲事,
# 闲袖手:指悠然地袖手旁观。
"贫煞也风流":就算贫穷也自有风流气度。
# 贫煞也风流: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风流,这里作荣幸、光彩讲。贫煞:贫困极了,贫困死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酒就今天喝醉,
"且尽樽前樽限杯":姑且在酒杯前尽情饮尽杯中酒。
"回头沧海又尘飞":回头看世事变迁,沧海又变成尘土飞扬。
# 回头:回头之间,喻时间短促。
"日月疾":日月运行疾速,
"白发故人稀":白发的老朋友越来越少。
"不因酒困因诗困":不是被酒困扰而是被诗困扰,
# 诗困:谓搜索桔肠,终日苦吟。,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
"常被吟魂恼醉魂":常常让吟诗的魂灵搅扰醉酒的魂灵。
# 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吟魂:即“诗魂”,指作诗的兴致和动机。
"四时风月一闲身":四季的清风明月陪伴着清闲之身。
# 风月: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此指岁月。,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一指朝、暮、昼、夜。
"无用人":我本是无用之人,
"诗酒乐天真":以诗酒之乐契合天真本性。
# 天真:天然的本性,指没有做作和虚伪,不受礼俗影响的天性。
"张良辞汉全身计":张良辞别汉室是保全自身的计策,
# 张良辞汉:张良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功臣,但大功告成以后他便隐退了,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甚至“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游耳”。
"范蠡归湖远害机":范蠡归隐五湖是远离灾祸的机谋。
# 范蠡归湖:范蠡是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谋臣,吴灭后,他辞去封爵,泛舟五湖(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乐山乐水总相宜":喜爱山水风光总是适宜的。
"君细推":您仔细推想,
# 细推:细心推求、推究。
"今古几人知":从古到今有几人懂得这样的处世智慧。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散曲,也是一组哲理抒情题材作品。作品以“知几”(洞察世事变化机微)为核心,借四支曲子,首曲“知荣知辱牢缄口……贫煞也风流”,写对荣辱是非缄默,安于诗书、闲袖手的生活态度,体现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次曲“今朝有酒今朝醉……白发故人稀”,叹人生如沧海扬尘般短促,岁月疾逝、故旧凋零的无常;三曲“不因酒困因诗困……诗酒乐天真”,描被诗吟困扰、以四时风月为伴,甘为“无用人”,在诗酒中守天真的生涯;末曲“张良辞汉全身计……今古几人知”,借张良辞汉、范蠡归湖的典故,言明哲保身、乐山乐水的智慧,追问古今懂此“知几”之道者几何。整体借对日常情志、历史典故的书写,表达厌弃功名、向往闲逸,追求洞察世事、乐天知命的人生主题。
2. 写作手法
用典:“张良辞汉全身计”化用张良功成身退的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助刘邦建立汉朝后,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遂以“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为由,主动辞去功名,归隐山林,最终保全自身。词人以张良“辞汉”的行为为典,直接点明“全身计”,即通过舍弃权位来规避政治风险,表达对“急流勇退”智慧的推崇。此处用典,将抽象的处世哲学具象为历史人物的具体选择,暗示自己愿效仿张良,远离朝堂纷争。
3. 分段赏析
其一:首曲开篇便以“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展现出作者对世事的独特态度。“知荣知辱”溯源老庄思想,作者并非不辨荣辱是非,而是选择以“牢缄口”沉默、“暗点头”意会的方式,疏离世俗纷争。这种看似消极的旁观,实则是对复杂世相的清醒回避。“诗书丛里且淹留”,勾勒出白朴日常—于书卷中安身,将精神世界寄托在诗文滋养里。末句“闲袖手,贫煞也风流”,化用苏轼、元好问词句意境,直言即便穷困潦倒,只要心向诗书、远离官场嚣扰,亦能活出名士般的洒脱风流。在元代文人普遍受政治压抑的背景下,这种“远官场近贫民”的生活哲学,成为不少士子的精神共鸣。其二:第二支曲子聚焦人生短促的悲叹。“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化用民间俗语,以及时行乐的放达,宣泄对生命无常的无奈。“回头沧海又尘飞”,用沧海变尘的夸张想象,喻世事剧变、繁华易逝;“日月疾,白发故人稀”,则从时光流速与人际凋零的角度,强化生命的脆弱与孤独。全曲句句浸透着对人生短暂的喟叹、对世事难测的愁伤,悲切哀怨的意境层层叠加,极易触动读者对岁月流逝的共情,展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三:第三首围绕诗酒生活展开。“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别出心裁地将“诗困”置于“酒困”之上,凸显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痴迷—诗思缭绕于心,甚至搅扰醉意,足见诗文在其生命中的分量。“四时风月一闲身”,描绘出与自然相融的闲适图景,可“闲身”背后,是对世俗纷扰的逃离。“无用人,诗酒乐天真”,看似自认“无用”,实则是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在诗酒中坚守本真。细品之下,沉郁与旷达交织:表面是乐天知命的闲适,内里却隐含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孤愤。其四:第四首曲子借“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的历史典故,将视野拉向千年过往,以议论入曲,剖析明哲保身的处世智慧。“乐山乐水总相宜”,呼应前文对自然、闲逸的向往;“君细推,今古几人知”,以反问收束,既强调“知几”(洞察世事机微)的难得,也暗含对追名逐利者的讽喻。全曲融历史经验与现实感悟于一体,读来冷峻深邃。虽有人评这种“全身远害”思想偏于消极,但对热衷功名利禄者而言,不啻为一剂清凉醒世药。透过它,既能瞥见封建社会的积弊,更能洞察元代士人在高压环境下,复杂矛盾的精神世界—既有对现实的妥协,也有对本心的坚守。
4. 作品点评
白朴的《阳春曲・知几》共四首,因依相同声调格律重复创作,在元散曲里被称作“重头小令”。“知几”二字源自《易・系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蕴含对事物细微征兆、发展趋向的洞察之意,为全曲奠定了观照世事、思索人生的基调。
# 它是白朴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的自我表白。题“知几”出《易·系辞下》“子曰:知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句,意指有先见之明。
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 作者于曲中描写了自己的诗酒生涯,抒发了乐天知命的闲适情感。这支小令感情强烈,前两句沉郁中饱含旷达,后三句闲适、旷达中隐含沉郁。全曲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不甘与浊世为伍的意蕴。
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 此曲表现以诗酒为乐、永葆天真本性的情怀。以乐写哀,更突出地表现其内心的苦闷,于旷达中深含沉郁之气。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 此曲赞许张良与范蠡全身远害、功成身退,表现以山水自娱、明哲保身的处世观念。以议入曲,用典贴切,风格冷峻。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上一篇:元·白朴《双调·得胜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