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极远碧云合":远方连绵的群山之上有白云飘荡,
# 碧云:指碧空中的云。
"清夜一声白雪微":清净的夜晚传来一声轻微的白雪琴曲声。
# 清夜:清静的夜晚。
"欲寄相思千里月":想把相思之情通过远照的月光寄到千里之外的远方,
"溪边残照雨霏霏":溪水之畔却夕阳斜照、阴雨霏霏。
# 霏霏:雨雪烟云盛密的样子。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怀人诗。描绘了远山碧云、清夜琴声、千里明月、溪边残照雨霏霏等景象,营造出既宏大又细腻的情感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尽牵挂。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首句“前山极远碧云合”描绘辽阔的远山与碧云融合之景,次句“清夜一声白雪微”营造清夜中微小琴声的静谧氛围,末句“溪边残照雨霏霏”勾勒出溪边残照与雨幕的朦胧画面,都借这些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象征:“欲寄相思千里月”中,“月”象征着思念,诗人借月这一意象,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具象化,表达出无尽的牵挂。
3. 分段赏析
首句“前山极远碧云合”,描绘了远处山峦与碧云融合的画面,以宏大开阔之景渲染出一种悠远、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旷与思念的悠长。次句“清夜一声白雪微”,“清夜”点明时间,营造出静谧清冷之感,“白雪微”可能指清夜中传来的微小的类似《阳春白雪》般高雅的琴声,以声衬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氛围,也体现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宁静与寂寥。第三句“欲寄相思千里月”,直抒胸臆,点明诗人想要借千里之外的明月将自己的相思之情传递给远方的亲人,明月成为了情感的寄托,深化了主题。末句“溪边残照雨霏霏”,转而描写眼前溪边残照与细雨霏霏的朦胧之景,营造出一种略带凄美的氛围,以景结情,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朦胧的景色中,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上一篇:唐·何希尧《海棠》
下一篇:唐·王勃《秋江送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