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è
tíng
sòng
bié

朝代:唐作者:许浑浏览量:2
láo
jiě
xíng
zhōu
hóng
qīng
shān
shuǐ
liú
jiǔ
xǐng
rén
yuǎn
mǎn
tiān
fēng
xià
西
lóu

译文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逐句剖析

"劳歌一曲解行舟":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

# 解:解开。,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叶青山水急流":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 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叶:一作树。

"日暮酒醒人已远":傍晚酒醒人已远去,

# 远:远去。,日暮:傍晚。

"满天风雨下西楼":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下: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创作。其主题围绕送别友人时的惆怅展开。诗的前两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首联写友人乘船离去,颔联展现出发后的江上美景;后两句用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颈联写别后酒醒的怅惘,尾联宕开写景。全诗采用以景衬情手法,笔法多变,情景交融。它妙在不写送别当下,而是着重刻画别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谢亭送别》具体创作时间已难确切考证。这是许浑于宣城谢亭送别友人后所留下的诗作。谢亭,别称谢公亭,地处宣城北面,由南齐诗人谢朓在担任宣城太守期间所建。当年,谢朓曾在此送别好友范云,此后,谢亭便在岁月流转中,成为宣城一处声名远扬的送别之地,承载了无数离人之间的不舍与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于谢亭送别友人的场景,友人乘船离去,彼时红叶青山,江水湍急。日暮时分诗人酒醒,友人已远去,只剩自己在满天风雨中独自下西楼。借景与酒醒后的状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惆怅与落寞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的前两句“红叶青山水急流”运用了反衬手法。时值深秋,两岸青山披霜,红叶丹枫漫山遍野,与碧绿秋水相互映衬,景色明丽动人。但如此美好的秋光,本应与欢聚相衬,诗人却借此来反衬与友人别离的难堪和愁苦。景色越是优美,就越凸显出欢聚的珍贵与别离的伤感,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正衬:后两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采用正衬手法。暮色苍茫黯淡,风雨迷蒙凄清,这样的环境氛围与诗人别后酒醒,发现友人已远去时的惆怅、孤寂心境高度契合。以黯淡之景衬托哀伤之情,让读者更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清,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借景抒情:“满天风雨下西楼”,诗歌结尾描绘了诗人在风雨笼罩的西楼这一画面,将其凄黯孤寂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劳歌一曲解行舟”,此句勾勒出友人乘船启程的画面。在古代,向来有唱歌饯行的传统。“劳歌”原指于劳劳亭送别时所唱之歌,久而久之,成为了送别歌曲的统称。当那一曲劳歌终了,船缆解开,船只缓缓驶离,这一场景从送别者的视角望去,满是仓促与无奈的氛围。“红叶青山水急流”描绘了友人乘船出发后,诗人眼中所见的江上景致。当时正值深秋,两岸青山连绵,经霜的树林仿佛被染上了浓重色彩,漫山遍野皆是红叶丹枫,与碧绿的秋水相互映照,色彩鲜艳夺目。初看之下,这般明丽的景色似乎与离情别绪格格不入,实则恰恰相反,它有力地反衬了别离之苦。景色越是美好,就越能凸显相聚时的珍贵,以及分别时的痛苦,大好的秋光反而成了增添愁绪与怨恨的缘由。正如江淹在《别赋》中所写:“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妙的春色来反衬离别之悲,二者手法如出一辙。这也契合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阐述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辩证法则。这一句虽未直接提及友人的行舟,但通过对“水急流”的生动刻画,读者不难想象行舟的迅速。诗人目送船只在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穿梭的情景,也跃然纸上。一个“急”字,隐隐透露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内心感慨,同时赋予整个诗句所营造的意境一种局促忧伤、不安宁的感觉,这与诗人彼时不平静的心境相呼应。“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此句表明诗的前后联之间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跨度。友人乘船远去后,诗人并未立刻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稍作休息。送别前喝了些酒,已有几分醉意,友人走后,心情低落,竟不胜酒力沉沉睡去。一觉醒来,已是傍晚时分。此时天色突变,下起了雨,放眼望去,四周一片朦胧。眼前的江面,还有两岸的青山红叶,都被笼罩在蒙蒙雨雾与沉沉暮色之中。而友人的船只,此刻早已顺着湍急的水流,不知驶向了云山雾海之外的何方。苍茫黯淡的暮色,迷蒙凄清的风雨,酒醒后的恍惚,以及回忆起分别场景时的怅惘与空虚,让诗人此时的心境格外孤寂凄凉。他实在难以承受这般环境氛围的笼罩,只能默默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下。第三句极力渲染了别后酒醒时的怅惘与空寂,而第四句并未紧接着直接抒发离愁,而是转而写景。由于这一景物所特有的凄凉迷茫色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高度契合,读者完全能够从中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萧瑟与凄清。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的手法,相较于直接倾诉离别之苦,不仅更具韵味,感染力也更强,使诗歌结尾别具一种无需言说却令人黯然神伤的情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前后两联,宛如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在时间与色调上形成鲜明反差。前联描绘出一幅青山红叶交相辉映的明丽图景,诗人却巧妙地以这美好之景为衬托,突出内心浓浓的别绪。后联则展现出风雨交加、氛围黯淡的景象,恰如其分地正面映衬出深沉的离情,其笔法灵动多变,尽显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吴逸一评;《阳关》诸作,多为行客兴慨,此独申己之凄况,故独妙于诸作。

明高棅《唐诗正声》

# 后二句可与《阳关》竞美。盖“西出阳关”写行者不堪之情,“酒醒人远”写送者不堪之情,大抵送别诗妙在写情。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有其于别时者。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此诗全写别后之情。首二句正从倚楼目送中见出,却倒接“下西楼”三字,情景笔意俱绝。

清黄生《唐诗摘钞》

# 中晚唐人送别截句最多,无不尽态极妍;而不事尖巧,浑成一气,应推此为巨擘。

清李锳撰、李兆元《历代诗法》

# 凄凉欲绝(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写出分手之易,怅望之切。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满天”句妙造自然,非浅学所能窥见。

近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唐人送别诗,每情文兼至,凄音动人,如“君向潇湘我向秦”、“明朝相忆路漫漫”、“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及汪伦送我情”及此诗皆是也。曲终人远,江上峰青,倘令柳枝娘凤鞋点拍,曼声歌之,当怨入落花深处矣。

近现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通首不叙别情,而末句七字中别后之情,殊觉难堪,此以景结情之说也。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醉中送别,见红叶青山,景象可爱,必不瞻望涕泣矣。日暮酒醒,行人已远,不能无惜别之怀,兼之满天风雨,离思又尚何如耶!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唐人长于送别,而《阳关》称最。他若“雪晴云散”、“蓟庭萧飒”,转相步骤,几成套语。此独舍却行子,写居人之思,立意既新,调复清逸,堪与盛唐争雄。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胡次焱注:第三句言“酒醒”,则曲罢解舟,隐然见在醉中;水急流则舟行速,所以“人易远”:三句意脉相串。第四不言别愁,而但言其景象,缱绻之意见于言外,至今读之,犹使人凄然,此诗家之妙。珽意:曲罢舟行,酒醒人远,红叶青山,忽为“满天风雨”,皆含思无穷。盖舟因水急有不可暂挽之行;去当人醉,有不忍醒时之别。至于酒醒之后,对“风雨下西楼”,情之难堪,必有甚于别时者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永州八记》

下一篇: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