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往天台天姥间":我在天台山和天姥山之间来回奔波,
"欲求真诀驻衰颜":只想求得长生不老的秘诀,让衰老的容颜永驻。
# 驻衰颜:使容颜不再衰老。,真诀:又称真言,修炼成仙的秘诀、长生之术。
"星河半落岩前寺":清晨出发时,天上的星河还剩一半挂在山寺前,
# 岩前寺:天台赤城山中岩寺。,星河半落:诗人拂晓赶路。看到的景象是星汉渐隐。只有那些明亮的星辰尚挂在天空,故称半落。
"云雾初开岭上关":山岭上的云雾刚刚散开,露出险峻的关隘。
"丹壑树多风浩浩":红色山谷里树木茂密,山风呼啸如波涛翻涌,
# 浩浩:风大貌。,丹壑:赤褐色的山谷。
"碧溪苔浅水潺潺":青苔覆盖的溪流浅浅,流水声清脆悦耳。
"可知刘阮逢人处":你知道当年刘晨、阮肇遇仙的地方吗,
# 刘阮:东汉时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刘晨、阮肇。
"行尽深山又是山":翻过无数深山,眼前还是连绵不绝的群山。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纪游诗。诗人以天台山与天姥山之间的行旅为线索,通过描绘星河半落、云雾初开的晨景,丹壑风啸、碧溪潺潺的幽境,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求仙问道的哲思。诗中借刘阮遇仙的典故,既暗含对长生秘诀的追寻,又流露出“行尽深山仍是山”的怅惘,最终在山水跋涉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感官描写:“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感官描写。“丹壑树多”“碧溪苔浅”是视觉描写:幽深的山谷里树木葱茏,清澈的溪水上青苔稀疏,勾勒出山间清幽的静态画面;“风浩浩”“水潺潺”是听觉补充:山风呼啸而过,溪水潺潺流淌,为画面注入动态的声音。两种感官描写,既看到山林的葱郁与溪石的素净,又听到风声与水声,不仅展现了诗人行走山间时的细致观察,更通过视听结合传递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沉醉,让诗歌更具画面感与代入感。用典:尾联“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用“刘阮遇仙”典故(南朝《搜神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仙女留居半年,归家已隔七世,复寻不得)。原意是二人因寻仙入山,终因“行尽深山”难觅仙踪,暗含对仙境缥缈的怅惘。诗人用此典,表面写自己遍寻刘阮遇仙处,却只见山峦叠嶂、深不见底;实则借典故含蓄表达对隐逸仙趣的向往,也暗合行旅途中的迷茫,人生追寻的永恒与未知。对比:颈联“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运用色彩对比勾勒出天姥山区的自然画卷。“丹壑”指被丹霞地貌染红的山谷,红得浓烈;“碧溪”则是青碧的溪流,绿得透亮。这一“丹”一“碧”的色彩碰撞,如画卷上的浓墨重彩,将山涧的壮丽与溪流的灵秀同时展现出来。“风浩浩”吹过红树,带来山风的爽利;“水潺潺”漫过浅苔,流淌着溪涧的清越。诗人借此展现了天姥山景色的丰富层次:既有丹霞地貌的苍劲,又有溪涧生态的鲜活,既见自然的辽阔,又见细节的生机。体现出山景的绚丽,更传递出诗人行旅中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赞叹,
3. 分段赏析
首联“来往天台天姥间,欲求真诀驻衰颜。”此联点明诗人行踪与目的。许浑往返于天台、天姥两座仙山之间,只为寻求长生“真诀”,以驻留青春容颜。一个“来往”暗含诗人对山水的痴迷与执着,“欲求”则直抒胸臆,展现其向往超脱尘世、追求仙道的心境,与尾联的怅惘形成呼应。颔联“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此联以动态笔触勾勒清晨山景。星河渐隐,岩前古寺隐约可见;云雾消散,山岭关隘豁然开朗。一“落”一“开”间,既描绘出天色由暗转明的过程,又赋予画面流动感,暗合诗人启程时的清新心境。星河与云雾的交织,更添神秘氛围。颈联“丹壑树多风浩浩,碧溪苔浅水潺潺。”此联聚焦山中细节,色彩明丽。赤红山谷中树木繁茂,风声浩荡;碧绿溪涧苔痕浅淡,流水潺潺。“浩浩”与“潺潺”以声衬静,凸显山谷幽深静谧。丹、碧二色对比鲜明,展现自然生机,亦暗含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可知刘阮逢人处,行尽深山又是山。”此联借刘阮遇仙典故抒怀。传说刘晨、阮肇入山遇仙,而诗人遍历深山却只见“又是山”,暗喻求仙之路的渺茫。表面写山峦重叠,实则暗含对理想难寻的怅惘,与首联“欲求真诀”形成落差,深化了人生求索的哲思。
4. 作品点评
许浑的《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岭次天姥岑》是天姥山唐诗里的经典作品,2023年还挂在当地政府网站的“唐诗三百首”专栏当重点。诗里提到的关岭,2022年成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保护重点。现在大家宣传文旅时,总爱用诗中“行尽深山又是山”那股子悠远的意境。
上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一片子》
下一篇:唐·杨巨源《胡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