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mài
sōng
rén

朝代:唐作者:于武陵浏览量:2
shì
suī
qiú
lián
jūn
zhēn
jiāng
hán
jiàn
shù
mài
cuì
lóu
rén
shòu
jīng
xuě
dàn
huā
yīng
shǎo
chūn
cháng
ān
zhòng
táo
rǎn
liù
jiē
chén

译文

进入集市虽然是想求得利益,但怜惜你的心意格外纯真。把生长在寒冷山涧中的松树挖出来,卖给富贵人家装饰华美的楼中人。松叶细瘦,历经多次风雪,花朵清淡,应该很少有春天的气息。长安城中看重的是桃李花,这松树白白地沾染了长安街道上的灰尘。

逐句剖析

"入市虽求利":进入集市虽然是想求得利益,

"怜君意独真":但怜惜你的心意格外纯真。

"欲将寒涧树":把生长在寒冷山涧中的松树挖出来,

# 寒涧树:生长在寒冷涧边的树木,指松树。,将:语助词。,欲:一作“㔉”(zhǔ),砍,斫。

"卖与翠楼人":卖给富贵人家装饰华美的楼中人。

# 翠楼:华丽的楼阁,又指旗亭酒楼类场所。

"瘦叶几经雪":松叶细瘦,历经多次风雪,

"淡花应少春":花朵清淡,应该很少有春天的气息。

# 应少春:大略也见不到几许春意。

"长安重桃李":长安城中看重的是桃李花,

"徒染六街尘":这松树白白地沾染了长安街道上的灰尘。

# 六街:指长安城中左右的六条大街。这里泛指闹市街区。,徒:白白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卖松人》为唐代诗人于武陵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篇含蓄委婉的讽喻诗作。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充满讽刺意味的世态图景,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卖松人的深切同情。诗歌借卖松人求售无门的遭遇,辛辣地讽刺了腐朽昏聩的当政者不识贤才的昏庸,深刻揭示了那些具有松树般高洁品格的有志之士,在现实中往往遭受冷落的社会现象。作为仕途失意、淡泊名利之人,于武陵亦借此诗抒发个人感慨,寄托自身怀才不遇的心境与坚守清高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于武陵(?~?),唐代诗人。或说名邺,以字行,京兆杜曲(今陕西西安)人。大中时举进士不第,遂携书琴往来商洛、巴蜀之间,不慕荣利,隐居自适。后欲隐居潇湘未果,归老嵩阳。于武陵工诗,尤擅五律,诗的内容以写景送别为主,同时寄寓乡思友情。其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辛文房称其“诗多五言,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代表作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等。著有《于武陵诗》《于邺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长安,是高门显贵奢靡竞逐之地,购花赏花成为贵族阶层的风尚。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白居易在《买花》中曾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道尽贵族赏花背后的奢靡与百姓赋税之重。在这追逐利益、待价而沽的繁华盛景里,娇艳花卉争奇斗艳,本应生长于山野寒涧的松树,竟也以“瘦叶”“淡花”之姿出现在市场中。诗人目睹此景,不禁心生感慨,叹惋卖松人此举与当时世俗审美格格不入,难以契合权贵喜好,终究是徒劳无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咏物寄兴之作。诗中描绘了卖松人对松树凌霜傲雪之姿的倾慕,他自寒涧采松枝,怀揣憧憬奔赴长安,试图售与权贵,却因长安权贵偏爱秾艳花卉,致使松树无人问津。诗人以细腻笔触刻画这一戏剧性场景,体现了卖松人的无奈与失落,字里行间流露深切同情。实则以小见大,借卖松困境,营造出贤才不遇的悲凉氛围,尖锐地表达了对昏庸当权者不识人才的嘲讽。联系诗人仕途失意、淡泊名利的经历,此诗更是其借物抒怀的自喻,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批判熔铸一体,极具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

2. 分段赏析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入市虽求利”点明了卖松人的行为目的,他进入集市是为了求取利益。然而,“怜君意独真”则转折出诗人对他的态度,诗人怜惜他这份心意格外纯真。在世俗的眼光中,进入集市求利可能被视为一种庸俗的行为,但诗人却能透过现象看到卖松人的真诚,这种独特的视角体现了诗人的慧眼和对人性美好的关注。“劚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劚将寒涧树”描述了卖松人的具体行为,他把生长在寒冷山涧中的松树挖出来。“寒涧树”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生长在寒冷的环境中,历经风雪洗礼,却依然挺立。而“翠楼人”则代表着富贵、奢华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华丽的楼阁中,享受着世间的荣华富贵。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暗示了松树的高洁品质与富贵人家的生活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为后文的批判埋下伏笔。“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瘦叶几经雪”描绘了松树的叶子细瘦,经历了多次风雪的洗礼。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松树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它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淡花应少春”则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清淡、素雅,它不像桃李花那样繁花似锦,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这两句诗通过对松树外形的描写,赞美了松树的高洁品质,同时也与前文对卖松人的纯真心意相呼应。“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长安重桃李”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上趋炎附势、不重真才实学的不良风气。长安作为当时的繁华都市,人们看重的是那些外表艳丽、却缺乏内在品质的桃李花,而像松树这样具有高洁品质的事物却被冷落。“徒染六街尘”则表达了诗人对松树不被赏识的惋惜之情,松树即使被带到长安,也只是白白地沾染了街道上的灰尘,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这两句诗对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真才实学的崇尚和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便见是滞货。此不专为卖松而发。

清黄周星《唐诗快》卷十

# 卖松人有何可赠?寄托之旨,言外自见。虽浅近,取其有意。

清屈复《唐诗成法》卷五

# 所卖非所需。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二

# 俗尚卑靡,而孤高者不投人好,言下慨然。

清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于诗寄慨深矣。寒松与翠楼,格不相入,卖松者但为己谋,不为松谅,作者故赠诗警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乙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吴仁璧《金钱花》

下一篇:唐·白居易《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