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jiāng

朝代:唐作者:于武陵浏览量:1
běi
fēng
chuī
chǔ
shù
xiān
qiū
shì
yuán
hèn
suí
xiāng
shuǐ
liú
liáng
tiān
shēng
piàn
yuè
jìng
bàn
zhōu
zuò
nán
xíng
chéng
kōng
bái
tóu

译文

北风呼啸,吹打着楚地的树木,这个地方似乎比别处更早迎来了秋天。为什么屈原的遗恨,没有随着湘水一同流走呢。清冷的天空中挂着一弯明月,整夜陪伴着这孤独的行舟。一旦成为了向南漂泊的旅人,一事无成,徒然间头发已经斑白。

逐句剖析

"北风吹楚树":北风呼啸,吹打着楚地的树木,

"此地独先秋":这个地方似乎比别处更早迎来了秋天。

"何事屈原恨":为什么屈原的遗恨,

"不随湘水流":没有随着湘水一同流走呢。

"凉天生片月":清冷的天空中挂着一弯明月,

# 片:一作半。

"竟夕伴孤舟":整夜陪伴着这孤独的行舟。

"一作南行客":一旦成为了向南漂泊的旅人,

"无成空白头":一事无成,徒然间头发已经斑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泊湘江》是唐代于武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诗人夜泊湘江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羁旅愁思与人生的无奈。首联点明北风起,此地早秋的景象,营造出凄凉氛围;颔联借屈原的典故,发出疑问,感慨其遗恨;颈联描绘凉夜中孤月伴孤舟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孤寂;尾联感叹自己作为南行客,一事无成而白发已生。用典,借“三闾”(屈原)的典故增添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借景抒情,通过秋景、孤月、孤舟等意象,表达孤寂愁绪。这首诗格律严谨,意境清幽孤寂,情感真挚深沉,将羁旅之愁与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巧妙融合,体现了于武陵诗歌在抒情与用典方面的高超技巧,能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的共鸣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于武陵(?~?),唐代诗人。或说名邺,以字行,京兆杜曲(今陕西西安)人。大中时举进士不第,遂携书琴往来商洛、巴蜀之间,不慕荣利,隐居自适。后欲隐居潇湘未果,归老嵩阳。于武陵工诗,尤擅五律,诗的内容以写景送别为主,同时寄寓乡思友情。其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辛文房称其“诗多五言,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代表作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等。著有《于武陵诗》《于邺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描绘出北风吹拂楚地树木,此地早早进入秋天的景象,一个“独”字,强调了此地秋意的浓烈,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颔联“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运用屈原的典故,诗人发出疑问,为何屈原的遗恨没有随着湘水而流逝,表达出对屈原遭遇的感慨,同时也借古伤今,暗示自己心中的愁恨。这两联由景及情,将自然景象与历史典故相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颈联“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描写了在这凄凉的夜晚,天空中挂着一弯冷月,整夜陪伴着孤独的行舟,通过“凉天”“片月”“孤舟”等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寂之情。尾联“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诗人感叹自己作为一个南行的旅客,一事无成却已满头白发,将羁旅漂泊的愁苦与人生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志和《空洞歌》

下一篇:唐·宋雍《失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