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上山路":天气晴暖,我走在上山的路上,
# 山:一作峰。
"鸟啼知已春":耳边不时有鸟儿婉转的啼鸣传来,仿佛在报告春天的到来。
# 已:一作几。
"忽逢幽隐处":忽然,在花草葱茏之中,看到了桂树的倩影,
# 处:一作树。,幽隐:隐蔽。
"如见独醒人":宛如一位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
"石冷开常晚":山中的气候异常寒冷,因此桂花通常开得很晚,
# 开常:一作花开。
"风多落亦频":而且由于山风多且疾,桂花又常常落得早且快。
# 落亦:一作叶落。
"樵夫应不识":山中的樵夫们可能并不认识桂树,
# 樵夫:打柴的人。
"岁久伐为薪":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斧钺之灾,沦为烧火的枯柴。
# 薪:柴火。,岁久:年久。
唐代诗人
于武陵(?~?),唐代诗人。或说名邺,以字行,京兆杜曲(今陕西西安)人。大中时举进士不第,遂携书琴往来商洛、巴蜀之间,不慕荣利,隐居自适。后欲隐居潇湘未果,归老嵩阳。于武陵工诗,尤擅五律,诗的内容以写景送别为主,同时寄寓乡思友情。其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辛文房称其“诗多五言,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代表作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等。著有《于武陵诗》《于邺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作者春日登山,看到山上树生长在幽隐处,因石冷开花晚、风多落叶频,还可能被樵夫伐为薪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落寞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山上树命运的同情,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勾勒出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借这样的萧瑟之景,暗示树命运的坎坷,寄寓着诗人对像树一样不被赏识之人的同情与伤感,让读者从这凄凉之景中体会到诗人内心对树不幸遭遇的悲悯。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描绘了温暖的阳光洒在山路上,鸟儿欢快啼鸣的景象,点明了时间是春天,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清新明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颔联:“忽逢”一词使视角突然转变,引出了一个幽静隐秘的地方。“如见独醒人”运用象征手法,将树比作“独醒人”,暗示了树木在幽僻之处独自生长,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独特品质的赞赏和向往。颈联:具体描写了树木生长的恶劣环境,“石冷”导致花开得晚,“风多”使得花频繁飘落。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树木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不易,突出了其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尾联:最后点明树木的最终命运,即使它有着独特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但在樵夫眼中可能并不被认识和珍惜,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还是会被砍伐当作柴火。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忽视、被摧残的深深惋惜和感慨,也反映了社会上对人才的埋没和不重视的现象。
上一篇:唐·刘禹锡《杨柳枝》
下一篇:唐·崔国辅《杂曲歌辞·小长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