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歌竹枝":楚地的人唱起了《竹枝词》,
"游子泪沾衣":漂泊的游子不禁泪水湿透了衣裳。
"异国久为客":长久客居在异国他乡,
"寒宵频梦归":寒冷的夜晚常常梦到回家。
# 频:一作方。
"一封书未返":寄出的一封信还没有收到回音,
"千树叶皆飞":千树的叶子都已经飘落。
"南过洞庭水":向南渡过洞庭湖水,
# 过:一作度。
"更应消息稀":更应该难以得到他的消息。
唐代诗人
于武陵(?~?),唐代诗人。或说名邺,以字行,京兆杜曲(今陕西西安)人。大中时举进士不第,遂携书琴往来商洛、巴蜀之间,不慕荣利,隐居自适。后欲隐居潇湘未果,归老嵩阳。于武陵工诗,尤擅五律,诗的内容以写景送别为主,同时寄寓乡思友情。其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辛文房称其“诗多五言,兴趣飘逸多感。每终篇一意,策名当时”。代表作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等。著有《于武陵诗》《于邺诗》。
1. 分段赏析
首联:“楚人歌竹枝,游子泪沾衣”,诗人开篇描绘在异乡听到楚人唱起《竹枝》歌,这熟悉又陌生的歌声瞬间触动游子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不禁泪湿衣裳。《竹枝》歌往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异乡闻之,更易引发游子的情感共鸣,为全诗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颔联:“异国久为客,寒宵频梦归”,直接道出自己在异国他乡已客居许久,每到寒冷的夜晚,常常在梦中回到家乡。“久为客”点明客居时间之长,“频梦归”则突出思乡之情的浓烈,这种直白的表述,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游子对家乡的深深眷恋。颈联:“一封书未返,千树叶皆飞”,一方面家书迟迟未回,游子对家乡的牵挂无法得到回应;另一方面,千树树叶纷纷飘落,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家书未返的失落与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了游子内心的孤独与忧愁,使思乡之情愈发深沉。尾联:“南过洞庭水,更应消息稀”,诗人设想自己继续南行,渡过洞庭水后,与家乡的距离更远,那么收到家乡消息的可能性就更加稀少了。这种对未来的想象,将游子对家乡消息的担忧推向高潮,进一步深化了思乡的主题,也让读者感受到游子内心的无奈与惆怅。
# 久客而梦归家,人情之常。愈远则愈难得家书,尾句意似又高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纪昀:(尾句)亦是常意,未见其高。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尾联进步格。
清黄生《唐诗摘钞》
# 他人泛作晚唐调,不知实贾氏之变格也。此贾派之近张者(“异国”联下)。古人得一意,常作数句炼之。如“一叶初飞树”、“千树又黄叶”,与“千树叶皆飞”同一感也,而以此二句为最,以能匠此情至极也(“一封”联下)。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上一篇:唐·陆龟蒙《子夜四时歌·冬》
下一篇:唐·田澄《成都为客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