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星稀天欲明":月落星稀眼看东方就要发亮,
"孤灯未灭梦难成":一夜未睡孤灯还摇曳着昏光。
# 梦难成:指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披衣更向门前望":披起衣服走到门前急切探看,
"不忿朝来鹊喜声":恼恨那报喜的鹊声把人欺谎。
# 鹊喜声:古人认为鹊声能预报喜事。,不忿:不满、恼恨。一作“不问”。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描绘了闺中少妇在黎明前彻夜难眠、披衣张望的情景,介绍了她因丈夫久别不归而产生的深切思念和焦虑,同时,诗歌也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女子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披衣更向门前望”“披衣”这一动作带有强烈的动态感,“门前望”动作完成后,妇人静止于门前凝望。深刻表达了闺中少妇急切盼归、由希望到失望的复杂心理。环境描写“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这两句诗通过描写月亮落下、星星稀少、天空即将明亮以及屋内孤灯未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且略带凄凉的氛围,生动地烘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寂寞和难以入眠的心境,为下文写她披衣望门等行为做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月落星稀,天近破晓,寥寥星辰点缀将明未明的夜空,这样的夜色非但没有心旷神怡之感,反而笼罩着挥之不去的忧愁与伤感。诗人的视角从窗外渐移至窗内,一盏孤灯在幽暗中摇曳,与辗转难眠的女主人公默然相对。此处并未直抒胸臆,倾诉女子因思念而难眠的苦楚,而是以“月落星稀”的天色变化与深夜无眠的场景侧面烘托,凭添了几分委婉含蓄的韵味。“孤灯”之“孤”,道尽众人安睡而她独醒的孤寂,隐隐透露出女子心中必有万千思绪缠绕,那昏黄的灯光,恰似她孤寂心境的具象化写照。前两句营造出极致的静谧氛围,万籁俱寂,世人皆沉浸于梦乡,唯有一位满怀心事的女子独自醒着,在时光的流逝中辗转徘徊。第三句笔锋一转,动静之间见情致:女子披衣起身,向门前张望,打破了先前的寂静。“不忿朝来鹊喜声”,原来黎明时分,勤快的喜鹊在门前枝头啼叫,那声声鸣叫让女子心头乍喜,误以为是郎君归来,可瞬间的惊喜过后,却是更深的失落与恼恨,于是对喜鹊生出“不忿”之意。“不忿”二字,口语化的表达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感,将女子那一刻未经掩饰的恼恨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看见她瞬间皱起的眉头或是轻嘟的小嘴。其实,这恼恨又怎会真的归咎于喜鹊?女子表面上怨恨喜鹊空传喜讯,实则是对迟迟未归的郎君的痴怨,是对自己独守空房、在相思苦海中煎熬的无奈与气恼。这种表里两层的写法,暗合儒家诗教"怨而不怒"的宗旨,在温柔敦厚之中,将女子的深情与幽怨委婉道来,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诗人以清新质朴的笔触,将一位深闺少妇对丈夫归期的殷切期盼,刻画得温婉细腻、楚楚动人。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愫,自然唤起读者对其处境的深切共情。诗的尾句尤为精妙,不仅带着浓郁的生活口语气息,如日常絮语般亲切,更在简洁明快的表述中,蕴含着绵长的情韵。
# 初读李端集,苦于平熟,遇其时一作态,即新警可喜。如“月落星稀天欲明……”何其多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 这首诗,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人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生深厚的同情。
《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下一篇:唐·孟贯《秋江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