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éng
ér

朝代:唐作者:李端浏览量:3
téng
shēn
shì
liáng
zhōu
ér
zhuī
tóng
qīng
shān
qián
hòu
juǎn
táo
cháng
dài
biān
chuí
zhàng
qián
guì
zuò
běn
yīn
shí
jīn
jiǎo
xiù
wèi
jūn
ān
西
jiù
shōu
lèi
kàn
luò
xià
rén
chāo
yáng
méi
dòng
huā
zhān
hóng
hàn
jiāo
liú
zhū
mào
piān
zuì
què
dōng
qīng
yòu
西
dǎo
shuāng
xuē
róu
ruò
mǎn
dēng
qián
huán
xíng
jiē
yìng
jié
fǎn
shǒu
chā
yāo
què
yuè
tóng
zòu
zhōng
huà
jiǎo
chéng
tóu
téng
ér
téng
ér
xiāng
duàn
zhī
zhī

译文

胡腾儿本是凉州子弟,肌肤如同美玉一般,鼻梁高挺如锥。穿着前后翻卷的桐布轻衫,葡萄花纹的长带在一侧自然垂落。在营帐前跪着用家乡的语言诉说,撩起衣襟、摆动衣袖为你起舞。曾经的安西旧官含泪观看,洛阳的词人记录下曲调。他扬起眉毛,灵动眼神,脚踏花毡起舞,汗水直流,珠帽也偏斜了。醉意中一会儿向东倾倒,一会儿向西摇晃,双靴在灯光前灵活舞动。无论是绕圈快速踏地,都与音乐节奏相应,反手叉腰时身形如同弯月。忽然间,丝桐乐器演奏的一曲结束,城头又响起呜呜的画角声。胡腾儿啊,胡腾儿,你可知故乡的道路已被阻断。

逐句剖析

"胡腾身是凉州儿":胡腾儿本是凉州子弟,

# 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

"肌肤如玉鼻如锥":肌肤如同美玉一般,鼻梁高挺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穿着前后翻卷的桐布轻衫,

# 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

"葡萄长带一边垂":葡萄花纹的长带在一侧自然垂落。

# 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帐前跪作本音语":在营帐前跪着用家乡的语言诉说,

# 音语:言语。汉班固《白虎通·情性》:“耳能遍内外,通音语。”

"拾襟搅袖为君舞":撩起衣襟、摆动衣袖为你起舞。

# 搅:一作“摆”。,拾:一作“拈”。

"安西旧牧收泪看":曾经的安西旧官含泪观看,

# 牧:官名,州长。,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洛下词人抄曲与":洛阳的词人记录下曲调。

# 与:赠与。,洛下:指洛阳城。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

"扬眉动目踏花毡":他扬起眉毛,灵动眼神,脚踏花毡起舞,

# 花毡: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

"红汗交流珠帽偏":汗水直流,珠帽也偏斜了。

# 交流:交错着流下。,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

"醉却东倾又西倒":醉意中一会儿向东倾倒,

"双靴柔弱满灯前":一会儿向西摇晃,双靴在灯光前灵活舞动。

# 柔弱:指舞步轻柔。

"环行急蹴皆应节":无论是绕圈快速踏地,都与音乐节奏相应,

# 应节:符合音乐节拍。,蹴:踏,踩,踢。

"反手叉腰如却月":反手叉腰时身形如同弯月。

# 却月:半圆的月亮。《南史·侯景传》:“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

"丝桐忽奏一曲终":忽然间,丝桐乐器演奏的一曲结束,

#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呜呜画角城头发":城头又响起呜呜的画角声。

# 发:响起。,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

"胡腾儿":胡腾儿啊,

"胡腾儿":胡腾儿,

"故乡路断知不知":你可知故乡的道路已被阻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腾儿》是中唐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通过描绘胡腾儿的精彩舞蹈,展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运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事,同时借景抒情,以“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表达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同情。开篇介绍胡腾儿的籍贯和外貌服饰;中间描写其舞蹈前的准备、表演时的精彩动作,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等;结尾以乐终和画角声,引发对胡腾儿故乡路断的感慨。这首诗不仅生动呈现了胡腾舞的魅力,也反映了唐代民族融合的社会风貌,体现了诗人对少数民族艺人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端(?~?),唐代诗人。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杭州司兵参军。曾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贞元初。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卢纶等并称。其尤喜作律体,多酬赠唱和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代村中老人答》《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巫山高》《赠康治》等为传世佳作。今有《李端诗集》3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胡腾儿》由中唐李端所作。唐代时,河西、陇右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本杂居此地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在当时,各民族之间虽有战争,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合,如东汉、魏晋战乱时,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融入汉人生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提倡通婚,唐太宗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言论,民族融合之风盛行。李端目睹西北少数民族艺人的生活与表演,为表现这位西北少数民族青年艺人的歌舞,创作了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中唐时期的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诗。它描绘了胡腾儿的外貌、服饰,以及其精彩绝伦的舞蹈表演过程,体现了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借胡腾儿的舞蹈表演景象,写出了少数民族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漂泊他乡的辛酸。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段介绍胡腾儿来自凉州(今甘肃武威),皮肤如玉般光洁,鼻梁高挺且形状优美。身着桐布舞衣,衣边宽幅似前后翻卷,围腰绣着葡萄图案,长长的带子垂至地面。诗人特意提及这些并非华丽的“桐布”“葡萄”图案,实则饱含深意。胡腾儿喜爱丝绸彩绣,却只能身着此类质朴服饰,足见其漂泊困窘,为求生计卖艺江湖,倾其所有也仅能购置普通布帛自行绣绘,字里行间满溢着诗人对其艰难处境的深切怜悯。第二段描绘舞蹈开场前的情景。胡腾儿跪在帐前,用家乡语言向看客倾诉家乡沦陷、同胞遭戮的悲痛。随后,他整理衣襟、摆动衣袖,依循本民族礼仪准备起舞。曾在安西任职的官员含泪观看,洛阳的词人也主动送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此段虽只着墨于“旧牧”落泪与诗人赠曲,却巧妙烘托出宏大场景,不同人物的神情与思绪跃然纸上。胡腾儿先依汉族习惯下跪,再按本族礼仪施礼,尽显其友善;诗人真诚赠曲,不虑对方能否领会;众人以热泪回应,民族间情感在此交融汇聚。第三段直至篇末,聚焦胡腾儿的舞蹈与诗人的感慨。看客们的同情令胡腾儿深受触动,他“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起势时,他神情激昂,目光灵动;飞旋间,汗水与珠饰交相辉映,足见其舞得投入。“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舞姿妙曼中蕴含着背井离乡之痛。舞蹈中的“醉步”讲究看似醉态朦胧,实则节奏精准,刚柔并济,极具难度。他双腿飞旋,双靴闪烁,似灯前柔光圈圈。“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无论旋转、腾跃还是造型,皆与音乐节拍丝丝入扣,从起步到醉步、急旋,无一不合韵律。紧接着,“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弦乐骤停,舞蹈落幕,此时城头画角声起。伴奏时众人专注舞乐,外界声响难入,衬出舞技超绝。而画角自城头传来,暗示时局紧张,边地沦陷,京畿亦隐有烽火。诗人不禁感慨:“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家乡路断”,并非山川阻隔,而是指中唐藩镇割据、王朝边事堪忧。此句既饱含对胡腾儿的同情,也暗藏对国事的喟叹。

3. 作品点评

诗歌追求含蓄之美,结尾更需意味深长。前文叙事、绘人、摹舞已精炼感人,而结尾四句更是韵味悠长,余音袅袅,引人深思,充满耐人寻味的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通过对歌舞场景的描绘,表现古代各民族的友好互爱,表现广大民众对流离失所的胡腾的深切同情,也深寓中唐国事的感慨……写对胡腾儿的同情,更暗黑对中原藩镇割据,唐朝边事失利的叹惋。

甘肃博物馆历史部馆员韩爱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得仁《送鄂州崔大夫赴镇》

下一篇:唐·刘驾《上巳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