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ān
zhōu
sòng
péi
tǎn
pàn
guān
wǎng
shū
zhōu
shí
guān
guī
jī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nuǎn
róng
xuě
bàn
xiāo
xíng
rén
fāng
cǎo
shēng
jiāo
jiǔ
huà
shān
yún
zhē
qīng
jiāng
cūn
liǔ
qiáo
jūn
hóng
鸿
gāo
xīn
xuán
pèi
zhèng
yáo
yáo
tóng
lái
tóng
guī
guó
féng
chūn
liáo

译文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逐句剖析

"日暖泥融雪半消":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

# 泥融:泥泞。

"行人芳草马声骄":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 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行人:一作“人行”。

"九华山路云遮寺":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

# 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清弋江村柳拂桥":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 清弋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君意如鸿高的的":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

# 的的:(dìdì):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我心悬旆正摇摇":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 悬旆:旆(pèi),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

"故国逢春一寂寥":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 故国:故乡,指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通过对初春景象的描写,渲染了送别的氛围。“日暖泥融雪半消”既点明了时令,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如同冰雪消融般难以平静。“行人芳草马声骄”则通过“芳草”和“马声骄”的意象,烘托出友人即将远行的豪迈与诗人的不舍。“云遮寺”和“柳拂桥”既是实景,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离别的愁绪。前面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君意如鸿高的的”赞美了友人志向高远,前途光明;“我心悬旆正摇摇”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仕途未定的迷茫与不安。“同来不得同归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无奈;“故国逢春一寂寥”则通过春天的寂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之感。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年)春,当时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杜牧的朋友裴坦当时在宣州任判官,即将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任职,杜牧在裴坦启程前为他他送行,并写下这首诗表达惜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写景诗。诗中通过描绘江南早春的美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诗人借景抒情,既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与惜别之情,也抒发了自己不得志的苦闷。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实写:前两联写春日暖阳、融雪、芳草、马声,以及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等眼前实景,展现出江南春景的明媚。虚写:后两联中,想象友人心情高昂,自己内心飘摇,以及设想回到故乡后在春天里的寂寥,是虚写内容,以此抒发惆怅等情感。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如“九华山路云遮寺”,云雾缭绕的山路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也隐喻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如“日暖泥融雪半消”以初春世界的景象,暗示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也烘托出友人即将远行的豪迈与不舍。颔联,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送别时的氛围。“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象征着前路的未知与迷茫,“柳拂桥”则暗含了离别的依依不舍。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君意如鸿高的的”赞美友人志向高远,前途光明。“我心悬旆正摇摇”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仕途未定的迷茫与不安。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友人坚定的志向,也反衬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彷徨。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这两句虚实结合,既是对现实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想象,情感深沉而真挚。

4. 作品点评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与裴俱为宣州判官,是时杜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将归京,裴却弃官游舒州,故杜送之以是诗。一写时,二写别,三写舒州路,四写归京路,甚明。问:杜、裴既称一色,然则诗何不用弹冠事耶?因此一问,忽然悟其五六之妙。言裴去志高如冥鸿,既是杜所甚明,杜又初归,心如悬旌,未必遂容论荐,所以欲同归而且不得也。末句反明宣州官中连岁欢握可知。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格调既高,语皆隽拔。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蒲萄》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九首·前六首已见第十三卷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