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shí
shè
sān
yǒng
·
·
táo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xīn
jīng
wèi
biàn
bàn
yóu
gāo
jià
zhī
dǎo
ruò
mǎn
pán
duī
tiān
zhú
yǐn
lóng

译文

葡萄新抽的芽尚未长全一半还如枯木,高高葡萄架子松散歪斜倒了又被扶起。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

逐句剖析

"新茎未遍半犹枯":葡萄新抽的芽尚未长全一半还如枯木,

# 半犹枯:指老枝于新芽刚出时的状态。

"高架支离倒复扶":高高葡萄架子松散歪斜倒了又被扶起。

# 支离:松散歪斜,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若欲满盘堆马乳":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

# 马乳:葡萄中的一个优良品种。旧注:蜀本草,蒲萄有似马乳者。

"莫辞添竹引龙须":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

# 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葡萄茎上会长出须状丝。,引:牵引,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组诗作品之一。诗前两句写初生葡萄藤蔓半枯半荣、藤架倾颓又复修葺的生长状态,以“支离倒复扶”的笔触暗喻生命顽强与人为扶持的辩证关系;后两句笔锋陡转,借“满盘堆马乳”的丰收愿景,提出“添竹引龙须”的务实之法,既暗合葡萄攀援生长的特性,又暗喻成就伟业需假借外物,更需勤勉扶持。全诗以质朴刚健的语言,通过描摹葡萄抽芽、引蔓、结实的过程,既展现寻常物象中蕴含的生机律动,又以托物寓理的方式,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蒲萄》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二月,作者被贬至阳山县,与此同时,张署也被贬到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人遇赦,一同前往江陵等待朝廷新的任命。这年五月,作者在旅舍中写下这组诗,以与张署互相勉励,本首诗便是这组诗中的最后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葡萄枝蔓待扶、需引竹助长的生长状态,以物喻己,表面写培育葡萄需精心扶持,实则暗喻自己仕途困顿、怀才不遇,抒发了渴望被援引以施展抱负的迫切心境。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它通过“培育葡萄”的具体行为,直接关联到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援引的渴望,使咏物与言志从“铺垫”走向“融合与升华”,是全诗主旨的点睛之笔。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勾勒出旅舍葡萄树在人们悉心照料下静待萌发的生机之态。时值春夏更迭,藤蔓上新生的茎蔓尚未完全舒展,半数旧茎仍留着枯槁的痕迹,在微风中显出几分萧瑟。然而有人特意搭起高耸的木架,将那些低垂委顿的枝条一一扶起,让它们重新攀附在架上,仿佛在为这株藤蔓注入重生的希望。后两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则以更富画面感的笔触传递出培育之道。诗人仿佛在叮嘱:若想让这葡萄架上结出如马乳般饱满晶莹的果实,就不要吝惜添加竹条来拓展支架,需将那细嫩如龙须的藤蔓小心牵引,让它们在新搭建的空间里自由舒展。这两句既是对葡萄栽培技艺的指点,更寄寓着诗人对栽培者的殷切期望——唯有耐心呵护、精心培育,方能收获累累硕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葡萄生长之态为摹写对象,寄寓了诗人仕途失意、渴望得到提携援引的心境。诗作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对葡萄的吟咏与内心情志的抒发浑然融合,表面上细致描绘葡萄的生长情状,实则深深寄托了诗人被贬谪后期盼有人援引、重获机遇的内心愿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意调俱新,俱偏锋。

清朱彝尊《批韩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郊庙歌辞·晋朝飨乐章·举酒》

下一篇:唐·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