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
# 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识:知道。,北人:北方人。
"仕于南方":在南方做官,
# 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
"席上啖菱":他在酒席上吃菱角,
# 啖:吃。,席:酒席。
"并壳入口":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 并壳:连同皮壳。
"或曰":有人对他说:“
# 曰:说。,或:有人。
"食菱须去壳":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 去:去除,去掉。,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其人自护所短":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
#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护:掩饰。
"曰":说:“
"我非不知":我并不是不知道,
"并壳者":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
# 并:一起。
"欲以去热也":是想要清热解毒。”
# 以:用来。,欲:想要。
"问者曰":问的人说:“
"北土亦有此物否":北地也有这种东西吗?”
"答曰":他回答说:“
# 答:回答。
"前山后山":前面的山后面的山,
"何地不有":哪块地没有呢?”
# 何:哪里。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
#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 强:本文中指“勉强”。,坐:因为,由于。
明代文学家
江盈科(1553~1605),明代文学家。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桃源(今属湖南)人。万历进士,历任长洲知县、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四川提学副使等职。江盈科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文学上,他反对拟古,强调诗文创作中应抒发个人的真性情,倡“元神活泼”说。其诗推宗白居易、苏轼,不拘格调,不避俚俗。有《雪涛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也是一篇讽刺文章,讲了一个北方人不识菱角却强装内行、闹出笑话的故事,描绘了其不懂装懂、自护其短的可笑行径,以及“强不知以为知”的荒谬性,表达了作者对虚荣无知、不懂装懂行为的批判,警示世人应保持谦逊、承认不足的求学态度。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这段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南北方的食材分布有所不同,因此北方人不认识菱角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倘若他能够虚心向席间宾客请教,便不至于犯下将菱角连壳吞食的错误。然而遗憾的是,这位北方人并未开口求教。当席间有人善意提醒时,他因害怕被人轻视,不仅没有坦承不知,反而找借口称这样吃是为了清热败火。随后南人顺势询问北方是否也生长菱角,他却因强烈的虚荣心驱使,做出了与事实相悖的回答,实在令人感慨。第二段:“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作者以“夫”字领起议论,直接点破故事寓意——“强不知以为知”是北人闹笑话的根本原因。“此坐”二字斩钉截铁,批判锋芒直指虚荣与无知。“物理无穷,造化无尽”——我们对所处世界的认知终究有限,难以窥见其全貌。但当我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的无限性,放下无谓的虚荣心,不为自己寻找开脱的借口,才能真正拓展胸襟,以真诚的态度探索真理,不断完善自我。
下一篇:明·礼赞《邴原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