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chū
xià
yǐn
guī

朝代:明作者:陈继儒浏览量:3
shù
huā
xiāng
yuè
bàn
míng
zhào
guī
huì
míng
liǔ
wān
máo
ǎi
guà
zēng
xiào
zhǐ
chù
shì
chí
xiǎo
qiáo
héng
dēng
huǒ
zhǐ
chuāng
xiū
zhú
shū
shēng

译文

淡黄色的梓树花芬芳,夜空的月色半明半暗,划着小船唱着渔歌回家,一路上听见草中小虫的鸣叫声。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走进柳林深处,有一间矮小的茅屋,农院中挂满了渔网。笑问我的家究竟在哪里?在那长满荷叶的池塘畔,那横架着的小桥旁。从修长竹林中的茅舍的纸窗里透出灯火,还有阵阵的读书声。

逐句剖析

"梓树花香月半明":淡黄色的梓树花芬芳,夜空的月色半明半暗,

# 梓树:一种落叶乔木,初夏时开唇形的淡黄色花。一作桐树。

"棹歌归去蟪蛄鸣":划着小船唱着渔歌回家,一路上听见草中小虫的鸣叫声。

# 蟪蛄:蝉科昆虫,初夏鸣。一作草虫。,棹:船桨,此指船。

"曲曲柳湾茅屋矮":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走进柳林深处,有一间矮小的茅屋,

# 曲曲柳湾:植满垂柳的曲曲河湾。

"挂鱼罾":农院中挂满了渔网。

# 鱼罾:鱼网。罾:一种用竹竿、木棍作支架的成方型的鱼网,又叫扳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笑问我的家究竟在哪里?

# 吾庐:我的家。

"一池荷叶小桥横":在那长满荷叶的池塘畔,那横架着的小桥旁。

"灯火纸窗修竹里":从修长竹林中的茅舍的纸窗里透出灯火,

# 修:细长。

"读书声":还有阵阵的读书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初夏夜饮归》是明代陈继儒创作的一首词。上阕,词人从嗅觉捕捉梓树花香,从视觉描绘半明月色,听觉上引入棹歌与蟪蛄鸣声,全方位勾勒出一幅声色交融的初夏夜景,营造出静谧又灵动的氛围。下阕展现自家周边荷叶满池、小桥横跨的清幽之景,进而将视线引入修竹环绕的纸窗内,传出的读书声为画面添了几分文雅。全词上阕景中含情,借景抒发愉悦之情;下阕情随景生,借温馨之景融入对这种生活的眷恋,表达了词人对质朴宁静田园生活的钟情,以及对充满文化气息的充实生活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文学批评家

陈继儒(1558~1639),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文学批评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人。诸生,二十九岁即焚弃儒生衣冠而自命隐士。虽为隐士,却关心百姓疾苦,如《赈荒议》《田赋人故》《三大役议》等文章都关系国计民生。后虽屡奉征召,他全都以疾辞,然亦周旋官绅间。陈继儒诗文书画兼擅,喜评点诗文曲词、通俗文学。其诗文主张,与公安派较为接近;其文章笔调多样,或诡奇,或妍媚,或淡远,或诙谐。他书法师法苏轼、米芾,萧散秀雅;其行草书潇洒流畅,笔势乘风,毫无凝滞。他又擅长画水墨梅花、山水。著有《陈眉公先生全集》《闲情野史》《珍珠船》等。另编《宝颜堂秘笈》《古文品外录》《国朝名公诗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游词。描绘了词人初夏夜饮归途中,梓树飘香、月色半明,伴着棹歌与蟪蛄鸣声,沿途可见曲曲柳湾处矮矮茅屋挂着鱼网。接着通过自问自答,指出自家在有一池荷叶、小桥横卧之处,修竹掩映的纸窗内透着灯火与读书声,营造出宁静美好的田园氛围,表达了词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喜爱与享受。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词人描绘梓树花香、明月、棹歌、蟪蛄鸣、柳湾、茅屋、鱼罾等诸多田园景物,借这些景色抒发自己悠然闲适的心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自然流露。设问:“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词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发读者兴趣,巧妙引出对自家位置及周边景色的描述,增强了词作的互动感与趣味性。融情于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先是以“一池荷叶小桥横”勾勒出居所周边清幽之景,融入对家的喜爱与归属感;继而借“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这一细节,将温暖、高洁与对知识追求之情注入其中,生动展现出温馨文雅的生活场景,不着一字情语,却处处洋溢着对田园书香生活的眷恋与沉醉。动静结合:上片“桐树花香月半明”构建出静谧清幽的静态画面,而“棹歌归去蟪蛄鸣”以动态的歌声与虫鸣打破宁静,动静相衬,凸显词人归途中悠然自得的心境。下片“一池荷叶小桥横”呈现宁静平和的静态之景,“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借动态的光影与读书声打破寂静,动静结合营造出温馨文雅氛围,体现词人宁静充实的生活状态。

3.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词人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开篇“梓树花香月半明”,词人精心选取桐树花香与半明月色两种元素。月色并非满月的明亮耀眼,而是半明之态,这种独特的光影营造出一种静谧且朦胧的氛围,恰似隐匿于尘世喧嚣之外的一方净土。梓树花香弥漫其中,为这方天地增添了一抹芬芳与温柔。“棹歌归去蟪蛄鸣”,点明词人正唱着悠扬的棹歌悠然返程,轻快的歌声中,耳边还传来蟪蛄清脆的鸣叫。此时,词人置身于悠悠天地间,伴着花香月色,乘舟而归,这份悠然自得的隐居意趣自然地流淌在词句之中。归途中,词人顺着曲折蜿蜒、垂柳依依的河湾前行,最终映入眼帘的是那矮矮的茅屋,上面挂着鱼罾。茅屋虽看似简陋,却因柳岸的婀娜与虫声的相伴,别具一番质朴而自然的韵味。下片:着重刻画词人到家时的情景。“笑指吾庐何处是”,一个“笑”字,将词人内心的愉悦与满足展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一池荷叶小桥横”给出了家的所在,荷叶田田的池塘边,一座小桥横跨其上,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隐居图景,让人不禁心生向往,仿佛踏入这方天地就能超脱尘世。再看“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纸窗内透出的灯火,在修长翠竹的环绕下,显得格外温暖而宁静,其间还传出阵阵读书声。这一画面动静结合,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又不失生活的生动气息,充分展现出词人高雅的生活志趣与充实的精神世界。

4. 作品点评

全词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梓树、柳湾、矮屋、鱼罾、荷池、小桥、修竹等自然元素随意却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夏夜渔村图。而棹歌、虫唱、书声等声音,在静谧的氛围中穿插其中,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具活力。再加上花香、月色、灯火的点缀,进一步渲染出渔村的清幽与静谧。这些元素有机融合,生动地展现了词人隐居生活中的闲适与恬淡,彰显出其洒脱不羁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唐寅《事茗图》

下一篇:明·孙一元《沧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