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秋万里":江面平静无波,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眼望去能及万里之遥,
"山静月三更":山峦寂静无声,月亮高悬夜空,正是三更时分。
"彷佛寒烟外":在那隐约朦胧的寒烟之外,
"瓜州有雁声":仿佛能听到来自瓜州方向的雁鸣之声。
# 瓜州:即瓜洲,渡口,与镇江隔长江相望。
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文学批评家
陈继儒(1558~1639),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文学批评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人。诸生,二十九岁即焚弃儒生衣冠而自命隐士。虽为隐士,却关心百姓疾苦,如《赈荒议》《田赋人故》《三大役议》等文章都关系国计民生。后虽屡奉征召,他全都以疾辞,然亦周旋官绅间。陈继儒诗文书画兼擅,喜评点诗文曲词、通俗文学。其诗文主张,与公安派较为接近;其文章笔调多样,或诡奇,或妍媚,或淡远,或诙谐。他书法师法苏轼、米芾,萧散秀雅;其行草书潇洒流畅,笔势乘风,毫无凝滞。他又擅长画水墨梅花、山水。著有《陈眉公先生全集》《闲情野史》《珍珠船》等。另编《宝颜堂秘笈》《古文品外录》《国朝名公诗选》等。
1. 分段赏析
“江平秋万里”,以“江”“秋”为核心意象,勾勒出开阔的秋日江景。“平”字写出江面的平静无波,没有一丝涟漪的状态;“万里”则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出秋日天空与江面相连的辽阔感。这里通过对江水和秋日空间的描绘,营造出宁静而辽远的氛围,语言简洁却极具张力,让读者能感受到秋日江景的开阔与平和。“山静月三更”,着眼于山间夜景,“山”“月”是主要景物。“静”字直接点出山峦的寂静,没有任何声响打扰;“三更”明确了时间,此时的月亮更显清辉。以“静”形容山,以时间点衬托月,将山间夜晚的静谧刻画得十分生动,与上句的江景形成呼应,共同构建出秋夜的宁静氛围。“彷佛寒烟外”,转入一种朦胧的感受,“寒烟”是具体的景物,带着清冷的意味。“彷佛”一词写出了视觉上的朦胧感,并非清晰可见,而是在寒烟弥漫的朦胧之外,为下文的声响做了铺垫。这里以朦胧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瓜州有雁声”,以声响打破前文的宁静,“雁声”是听觉意象,“瓜州”则指明了方位。在前文视觉上的宁静与朦胧之后,突然引入雁鸣之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雁声从远方传来,既让画面有了生机,又通过声音的遥远,进一步凸显出秋夜的寂静,同时雁声常与思乡等情感相关,也暗含着淡淡的羁旅或思乡之情。
上一篇:明·米云卿《秋柳诗八首其一》
下一篇:明·宋登春《越溪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