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huái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4
yān
lǒng
hán
shuǐ
yuè
lǒng
shā
qín
huái
jìn
jiǔ
jiā
shāng
zhī
wáng
guó
hèn
jiāng
yóu
chàng
hòu
tíng
huā

译文

迷蒙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后庭花》。

逐句剖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 笼:笼罩。,烟:烟雾。

"夜泊秦淮近酒家":(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泊:停船靠岸。

"商女不知亡国恨":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

# 商女:歌女。

"隔江犹唱后庭花":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后庭花》。

#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 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 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 为亡国之音。,犹:副词,仍然,还。,江:这里指秦淮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的开篇“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朦胧冷寂的秦淮夜景图,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夜泊秦淮近酒家”点明了诗人夜泊秦淮,靠近酒家的地点与场景。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批评商女不懂亡国之痛,依旧吟唱着《玉树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实则是借商女之口,讽刺那些身处晚唐,却依旧醉生梦死、不顾国家命运的统治阶层。​整首诗巧妙地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通过眼前的秦淮夜景自然地抒发出来。寓情于景,意境深沉悲凉,语言凝练精妙,艺术构思别具一格。在短短二十八字中,叙事、写景、抒情完美结合,深刻地反映出晚唐时期社会的腐朽与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所写。杜牧前期极为关心政治,彼时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疮,他目睹统治集团腐朽昏庸、藩镇拥兵自重、边患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堪忧,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创作了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当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前灯红酒绿,耳畔淫歌艳曲,而此时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依旧昏庸荒淫,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在此种思想基础上,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描绘了一幅烟水朦胧、月色笼罩寒沙的秦淮夜景,营造出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命运、醉生梦死的批判,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两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通过描绘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洒在沙滩上的朦胧夜景,以及诗人夜泊秦淮靠近酒家的情景,将悲凉的氛围与内心的忧愁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为后文的抒情奠定基础,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压抑与内心的沉重。借古讽今: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陈后主因沉迷《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而亡国的历史典故,来讽刺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面临的危机,依旧沉醉于享乐之中。表面批评商女不懂亡国之痛,实则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那些只知贪图享受、不汲取历史教训的当权者,以古喻今,表达诗人对晚唐局势的担忧与无奈。承上启下:“夜泊秦淮”这四字,不仅为上句所描绘的朦胧景色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让画面更具独特性与典型性,同时巧妙照应诗题《泊秦淮》,使诗歌开篇紧扣主题。而“近酒家”三字,则如同开启下文的钥匙,正因“近酒家”,才自然引出“商女”这一人物,以及“亡国恨”与《后庭花》的相关情节,进而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怀。此短短七个字,巧妙承接上文景色描写,又自然开启下文情感抒发,如丝线般串联起整首诗,将诗歌各个部分紧密相连,足见诗人构思之细密精巧,令人赞叹。

3. 分段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此句为描写秦淮夜景的远景。两个“笼”字精妙绝伦,将“烟”“寒水”“月”“沙”四种意象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朦胧、冷寂的氛围。如烟的雾气轻轻笼罩着寒冷的秦淮河水,洒下的月光铺在岸边的沙滩上,画面静谧且带着淡淡的哀愁,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为后续情感的抒发埋下伏笔。​“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与事件。“夜泊”表明诗人在夜晚停船靠岸,地点正是秦淮河畔,而“近酒家”则进一步说明诗人所处之地靠近酒家。这看似简单的叙述,实则巧妙地将读者引入那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环境之中,为后文商女唱歌这一情节的出现做了铺垫。​“商女不知亡国恨”,此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批评歌女不懂国家灭亡的悲痛。但深入剖析,歌女不过是底层的卖艺之人,她们的行为更多是受社会风气与客人喜好的影响。诗人真正批判的,是以听曲为乐的达官显贵们,这些人沉溺于享乐,全然不顾国家正面临的严峻形势,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腐朽。​“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被视作亡国之音。在这秦淮河畔,歌声隔着江水悠悠传来,此时唐朝局势风雨飘摇,可歌女依旧唱着这亡国之曲,当权者也依旧沉醉其中。这一句以歌声为切入点,借古讽今,生动地描绘出晚唐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他们重蹈陈后主的覆辙,不知以史为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与无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独具匠心,巧妙地将情与景相互交融,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在用典上,恰到好处,不着痕迹地借助典故传达深刻寓意,使得诗歌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其语言更是凝练精当,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丰富的画面与情感。难怪诗评大家沈德潜对它赞誉有加,盛赞此诗为“绝唱”,如此评价,实至名归,毫不夸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吴逸一曰:国已亡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

明高棅《唐诗正声》

# 写景命意俱妙,绝处怨体反言,与诸作异。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周云: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周弼为用事体。何仲德为熔意体。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绝唱。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后之咏秦淮者,更从何处措词?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盱目刺怀,含毫不尽。“千里枫树烟雨深,无朝无暮听猿吟”,凄不过此。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王阮亭司寇删定洪氏《唐人万首绝句》,以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为压卷,韪于前人之举“蒲萄美酒”、“秦时明月”者矣。近沈归愚宗伯亦效举数首以续之。今按其所举,惟杜牧“烟笼寒水”一首为角。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何焯云:发端一片亡国恨。王尧冲云:“近酒家”,歌声所由来矣。

清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

# 首句状景起。烟、水色青,故“烟笼水”;月、沙色白,故“月笼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点“泊秦淮”。泊近酒家,为下商女唱曲之所从来处,已伏三句之根。三句变换,四句发之,谓杜牧听隔江歌声。知《玉树后庭花》曲系陈后主亡国之音,足动兴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清朱宝莹《诗式》

# 《后庭》一曲,在当日琼枝璧月之场,狎客传笺,纤儿按拍,无愁之天子,何等繁荣!乃同此珠喉清唱,付与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胜沧桑之感?……独有孤舟行客,俯仰兴亡,不堪重听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荡,致召危亡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下一篇:唐·李商隐《锦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