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pǐn
èr
shí
·
·
chōng
dàn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1
chǔ
miào
wēi
yǐn
zhī
tài
fēi
yóu
zhī
huì
fēng
rǎn
rǎn
zài
yuè
yīn
xiū
huáng
měi
yuē
zài
guī
zhī
fěi
shēn
zhī
tuō
yǒu
xíng
shǒu
wéi

译文

朴实的生活宁静而又安逸,且把万物的精微妙机体味。随时汲取自然的太和之气,思绪像白鹤一样高翔低飞。冲淡的意境就犹如和畅舒适的春风吹拂,若有若无拂动着敞开的葛衣。又如竹林中清风拂过,发出如天籁般的轻音,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味之不足,直欲载之而归。平淡无奇的生活饶富诗意,何须刻意探究深奥的哲理淡远的境界。倘有文学描写逼真形似处,刚刚下笔触及,便又转瞬即逝。

逐句剖析

"素处以默":朴实的生活宁静而又安逸,

# 素处以默:以静默朴实相处。素处:指“真人”平素居初是无知无欲的淡泊心态。素:《庄子·马蹄》: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庄子·刻意》: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难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默:静默无为,虚而待物。《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妙机其微":且把万物的精微妙机体味。

# 微:微妙。,机:触也,契也。

"饮之太和":随时汲取自然的太和之气,

# 饮之太和:吸入太和之气。太和,阴阳调和之气。饮,言得于内也。太和之气,阴阳会合之气,古人说阴阳中和,使万物各得其所的气,叫太和之气。即元气充满内心,进入到“道”的境界。

"独鹤与飞":思绪像白鹤一样高翔低飞。

"犹之惠风":冲淡的意境就犹如和畅舒适的春风吹拂,

# 惠风:温和的风。王羲之《兰亭集序》:“惠风和畅。”

"苒苒在衣":若有若无拂动着敞开的葛衣。

# 苒苒:微弱也,柔意。一作“荏苒”。《归去来辞》:“风飘飘而吹衣。”此以惠风在衣为淡。

"阅音修篁":又如竹林中清风拂过,发出如天籁般的轻音,

# 修篁:美的竹林。,阅:历也,即阀阅之阅。《玉篇》:“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美曰载归":这种美妙的感受让人味之不足,直欲载之而归。

# 美曰载归:这句说:载美而归。也就是得到了足够的美的享受的意思。曰:语助词。

"遇之匪深":平淡无奇的生活饶富诗意,

# 匪深:无心而遇,所以说“遇之匪深。”匪:不。匪深,不深。

"即之愈稀":何须刻意探究深奥的哲理淡远的境界。

# 即之愈稀:这两句是说:静默自守的人,无心追求什么;纵或有意追求什么,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两句皆形容恬淡自足的心境。即:就、接近。稀:少。

"脱有形似":倘有文学描写逼真形似处,

# 脱有形似:“脱有形似”二句:意谓不执著于描写事物之情景境界,只求意到而已,以此保持谦和淡泊格调;故即令倘有文学描写逼真形似处,亦刚刚下笔触及,便又转瞬离开。脱:倘若。

"握手已违":刚刚下笔触及,便又转瞬即逝。

# 违:离别,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十四诗品·冲淡》为唐末司空图所著的一首四言诗,论及“冲淡”这一诗歌风格。主题是阐释“冲淡”风格的内涵与特质,内容借“素处以默”强调内心宁静体悟,“独鹤与飞”展现超凡,“惠风”“修篁”营造轻柔清幽。开篇点明需以静体微,接着从汲取自然之气、微风拂衣、竹林听声等方面描绘“冲淡”。后又言其难以捉摸,形似非神似。该诗以诗论诗,意象生动,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将抽象的风格具象化,对“冲淡”风格剖析入微,为后人理解与创作此类风格诗歌提供指引,在诗歌理论发展中意义非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诗论题材的诗。描绘了“冲淡”风格诗歌应具备的特质,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自然的氛围,表达了对“冲淡”风格的推崇。

2. 写作手法

比喻:“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春风轻拂,似一双温柔的手,撩动着衣襟,悠悠然飘荡。它悄然穿过静谧竹林,竹枝相触,发出簌簌清音。幽人置身其间,神思渐远,心灵微颤。一种奇妙的冲动油然而生,想与这风、这林相伴,一同归向内心的宁静。

3. 分段赏析

“冲淡”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在诗中有着独特的体现。首四句展现出“冲淡”的特质,“素处以默”强调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这契合道家平日修养的要求,以静默自处,知足养生,如此方能涵养深厚。“妙机其微”则表明,内心虚静可使人洞察宇宙间微妙的变化,如同心清能闻妙音。“饮之太和”意味着饱含天地元气,与自然万物同化,就像鹤这一仙鸟,独与自然相合、与造化默契。其实,“冲”与“浑”本质相通,皆为“虚”,“返虚入浑”“饮之太和”都是进入“道”的境界。中四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冲淡的境界。春风轻拂衣襟,在幽静竹林间穿梭,发出悦耳之声。幽人置身其中,神思恍惚,心灵颤动,自然而然地产生与这种境界相融的意愿,这正是冲淡之美境的体现。后四句指出,这种冲淡的诗境是自然契合所得,非人力可为。诗人偶然遇见,心与目相应,如同钟嵘所说的“即目”“所见”,是自然而成的佳作。若刻意强求,反而无法寻得。因为冲淡之境注重神会,不落形迹,一旦追求形似,就会偏离其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宋文学家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 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图画篆象,靡所不该;人鉴文衡,罔有不具,岂第论诗而已哉。《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以《流动》终篇,其有窥于尺地之道也。

清评论家孙联奎《诗品臆说》

# 除妄得真,寂而息照,此即神来之候。艺术家之会心,科学家之格言,哲学家之悟道,道学之因虚生白,佛家之因定发慧,莫不由此。

现代作家钱钟书《谈艺录》

# 表圣诗品,妙言兴象,可赅众艺,宁止于诗。

现代书画家启功《诗品题识》

# 《二十四诗品》“以丰富的意象象征着抽象的风格理论,让你在审美鉴赏中去体会各种风格的特征,从而真切的捕捉住风格的真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楚吟》

下一篇:唐·李山甫《柳十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