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刹夜忘归":造访龙兴寺,夜深忘记了归去,
# 忘归:忘返。,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松青古殿扉":青青古松树,掩映佛殿的大门。
# 青:一作“清”。
"灯明方丈室":方丈室里宽敞干净,灯火通亮,
# 方丈室:指寺院住持的居室。
"珠系比丘衣":和尚披衣系着佛珠,吟诵诗文。
# 比丘:和尚。
"白日传心静":心地像阳光般明亮,纯洁透明,
# 静:一作“净”。,心:禅心。,日:一作“月”。
"青莲喻法微":佛法如莲花般圣洁,微妙清静。
# 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
"天花落不尽":天女撒下的花朵,飘落佛前,
# 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处处鸟衔飞":衔花翻飞的鸟儿,离去无声。
盛唐诗人
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人,一说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开元进士,历任校书郎、右拾遗,官终著作郎。其工诗,善写超脱尘世的情感和山林孤寂之境。诗风清丽典雅,恬淡适然,作为其诗风的代表,历代诗选家均以《春泛若耶溪》为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寺院生活的诗。描绘了龙兴寺夜晚松青殿幽、灯明室亮的清幽美景,以及寺内比丘的形象,展现了白日里寺中所传达的宁静心境,以青莲作喻阐述佛法的微妙。通过对龙兴寺环境、人物和佛法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门净地的虔诚向往,以及在佛门清净之地中凡俗之心得到沐浴,达到述佛理、现禅意的境界。
2. 写作手法
议论:“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一句,对僧人的修行生活及佛法进行议论,传达出佛法能让人内心平静、其义微妙的感悟,点明佛理。融情于景:“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一句,描绘了一幅优美而富有禅意的画面,将诗人对佛门净地的敬仰与向往之情巧妙地融入到这一景象之中,让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3. 分段赏析
首联“香刹夜忘归,松青古殿扉”,点明诗人夜宿龙兴寺,天色已晚仍留恋不归,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树木掩映下寺院在夜幕中的神秘幽静,未加过多修饰,却营造出静谧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寺院的喜爱与留恋。颔联“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写清风拂过松林,诗人向宝殿张望,看到方丈室内灯火明亮,比丘的衣服上系着佛珠,细腻地展现出诗人进入寺院内部的所见,进一步强化了宝刹里穆然的氛围。颈联“白日传心静,青莲喻法微”,描述了僧人白日口传心经、夜晚打坐修炼的日常生活,诗人以近距离的视角展现僧人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僧人的满心敬仰以及对佛法的尊崇。尾联“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运用“天花”这一佛教用语,纯属造境,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暗示着佛门清音净化了诗人的凡俗之心,体现出诗人在佛门的感化下,心灵得到了洗礼,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
4. 作品点评
《宿龙兴寺》一诗中,诗人将夜宿龙兴寺时的亲身见闻与对佛法佛理的深刻领悟巧妙交融。在表现手法上,一方面运用细腻的描写和自然的叙事,生动展现了龙兴寺内的人物形象与周边风景。如对古殿松青的描绘、对比丘衣着及方丈室灯火的刻画等,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龙兴寺的独特风貌,营造出充满禅趣与禅境的氛围。另一方面,借助精当的议论与真挚的抒情,以“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等诗句,深入阐述佛法的微妙,真切表达内心对佛理的感悟,将禅意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使整首诗在展现寺院之景的同时,更传达出深厚的佛法内涵与精神境界。
# 玉遮曰:无刻炼,无脂粉,渐近自然。
《唐诗选》
# 此诗语极无味,格调甚卑,入于鳞选,我所不解。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何景明曰:词意浑沉,足悟禅趣。蒋一梅曰:工出自然,天趣特逸。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三四用事入化,结尤神合禅理,诗只此不堕蔬笋气。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上句由净得传,下句由喻得微,然上可及,下不可及(“白曰”联下)。奇丽松动,使读者兴逸神往(末句下)。
《近体秋阳》
# 评:通首婉丽,一结尤出妍姿。严敬礼曰:披读一过,如入清净世界,足使尘虑都除。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