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fàn
ruò

朝代:唐作者:綦毋潜浏览量:2
yōu
duàn
jué
suí
suǒ
ǒu
wǎn
fēng
chuī
xíng
zhōu
huā
kǒu
zhuǎn
西
shān
wàng
nán
dǒu
tán
yān
fēi
róng
róng
lín
yuè
xiàng
hòu
shēng
shì
qiě
màn
yuàn
wéi
chí
gān
竿
sǒu

译文

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此次出行只是随性而为、任其自然。傍晚的微风轻轻吹拂着行驶的小船,繁花夹道进入溪口。到了夜晚,行船转向西谷,隔着山还能望见南天的斗宿。潭水上如烟的水汽悠悠飘飞,两岸的树木仿佛随着月亮缓缓向后退去。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愿做持竿垂钓的老翁。

逐句剖析

"幽意无断绝":我寻幽探胜的心意没有定止,

# 幽意:寻幽的心意。

"此去随所偶":此次出行只是随性而为、任其自然。

# 偶:遇。刘熙《释名·释亲属》:“二人相对遇也。”

"晚风吹行舟":傍晚的微风轻轻吹拂着行驶的小船,

# 晚:一作“好”。

"花路入溪口":繁花夹道进入溪口。

# 花路:一路鲜花。

"际夜转西壑":到了夜晚,行船转向西谷,

# 壑:山谷。,际夜:至夜。

"隔山望南斗":隔着山还能望见南天的斗宿。

# 南斗:星宿名称,夏季位于南方上空。古以二十八宿与地理相应来划分区域,称分野,南斗与吴越相应。

"潭烟飞溶溶":潭水上如烟的水汽悠悠飘飞,

# 溶溶:形容汽雾柔和迷离。,潭烟:水潭上如烟的水汽夜雾。烟,雾气。

"林月低向后":两岸的树木仿佛随着月亮缓缓向后退去。

"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

# 弥漫:渺茫无尽。,生事:世事。

"愿为持竿叟":愿做持竿垂钓的老翁。

# 持竿叟:持竿垂钓的老翁。竿,指钓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开篇以“幽意”奠定主旨,即幽居独处、放任自适的意趣,由此引出驾舟出游、随遇而安的情绪;继而描写泛舟的时间、路线及沿途景物,借助晚风、行舟、花路、溪口、西壑、南斗、潭烟、林月等意象,营造出幽美、寂静且迷蒙的意境;结尾两句写诗人见眼前景致,念及人生世事渺茫,愿做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人生。全诗紧扣“泛”字,在舟行过程中对不同景物进行描摹,让寂静的景物有了动感,给人轻松舒适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人,一说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开元进士,历任校书郎、右拾遗,官终著作郎。其工诗,善写超脱尘世的情感和山林孤寂之境。诗风清丽典雅,恬淡适然,作为其诗风的代表,历代诗选家均以《春泛若耶溪》为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隐逸题材的五言古诗,借春江行舟、花路溪口、夜壑星斗、潭烟林月等清幽景象,写出了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境与对超然世外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愿为持竿叟”一句,化用了严子陵的典故。严子陵是东汉著名隐士,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称帝后,他拒绝征召,隐居于富春江畔,终日垂钓,不慕荣华。诗中诗人以“持竿叟”自比,将若耶溪的泛舟情境与严子陵隐居垂钓的故事相联系,表明自己厌倦世事纷扰,渴望像严子陵一样,在若耶溪畔过着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以此抒发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借景抒情:“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等句,以晚风、行舟、花路、溪口等春日美景,融入诗人随遇而安的心境;“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则借朦胧夜景,寄托对清幽隐居生活的向往。照应:“林月低向后”与“际夜转西壑”相照应,“际夜”点明夜深,“林月低向后”则写深夜行舟时,月亮随船移动而逐渐西沉、退向身后的景象,既呼应了前文“夜”的时间背景,又通过月光位置的变化暗写舟行之景,使前后文衔接紧密,画面连贯。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幽意无断绝”一句,用“幽意”二字点明了全诗的核心主旨,也就是幽居独处、不涉世事、放任自适的意趣。这种“幽意”主导着他的生活,从未“断绝”,所以他此次出游只是让轻舟随意漂荡,任其自然,因此说“此去随所偶”。“偶”就是“遇”的意思,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接下来描写泛舟的时间、路线以及沿岸的景物。轻柔的晚风拂动着游船,船儿在风的推送下,驶入春花夹岸的溪口,仿佛进入了武陵桃源那样的胜地,景致十分清幽闲适!“晚”字点明了泛舟的时间,“花”字契合诗题中的“春”,看似随意写出,实则用心细腻。“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展现了游程中时间的流逝和景致的变化。“际夜”指到了夜晚,可见泛舟时间很长,这正是“幽意无断绝”的具体体现。“西壑”是船行到达的另一处地方,当身处新的环境,心旷神怡之时,抬头遥望南天的斗宿,不知不觉已经“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两句,用淡雅的笔触描绘出如画的夜景。“潭烟”指的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下雾气朦胧的样子,而一个“飞”字,把水色的闪烁、雾气的飘动、月光的倾泻都写得生动鲜活。“林月低向后”与“际夜”相呼应,夜深月亮西沉,船儿向前行驶,两岸的树木伴着月亮悄悄退向身后。这景象既美丽又宁静。诗人用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幽美、寂静而又朦胧的意境。怀着隐居“幽意”的泛舟人置身在这样的境界中,“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就像溪上弥漫不绝的烟雾,缥缈迷茫,作者希望永远做若耶溪边一位持竿垂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关联到附近严子陵在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事,表明了诗人的心境。结尾两句自然地抒发感慨,由夜景的清雅更能体会到世事的喧嚣,于是自然而然地向往“幽意”中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秀古。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钟云:有气力(“此去”句下)。谭云:好境(“花路”句下)。谭云:妙语浮出,如不经心手者。钟云:静中看出(“潭烟”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陈继儒曰:遗其形迹、动乎天机,诗至此进乎技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景色佳胜,呈露笔端。

《历代诗法》

# 第四奇句。第七五平,亦一异例也。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真景实赋,便成奇句。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雍陶《孤桐》

下一篇:唐·李益《江南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