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朝代:唐作者:綦毋潜浏览量:2
bǎo
fāng
qiú
wǎng
shén
zhù
yán
沿
huí
yàn
chóu
qián
yuàn
wáng
shēn
gèng
hòu
lái
jiā
chí
jiāng
míng
lǎng
huō
rán
kāi
liǎng
shì
fēn
míng
jiàn
shēng
zāi

译文

在神圣的寺院里寻觅往昔的踪迹,神妙的佛理仿佛在水流中徘徊停留。雁塔实现了我之前的心愿,而佛菩萨的法身更是在我之后长久存在。佛力的加持与黄昏的光影融合,我顿时豁然开朗,有了透彻的领悟。清晰地见到了前世和今生,而剩下的生命还有多少呢。

逐句剖析

"宝坊求往迹":在神圣的寺院里寻觅往昔的踪迹,

"神理驻沿洄":神妙的佛理仿佛在水流中徘徊停留。

"雁塔酬前愿":雁塔实现了我之前的心愿,

"王身更后来":而佛菩萨的法身更是在我之后长久存在。

"加持将暝合":佛力的加持与黄昏的光影融合,

"朗悟豁然开":我顿时豁然开朗,有了透彻的领悟。

"两世分明见":清晰地见到了前世和今生,

"余生复几哉":而剩下的生命还有多少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祇园寺》是盛唐綦毋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围绕诗人在祇园寺的修行体验和感悟展开。首联描绘诗人在宝坊(寺庙)中探寻往昔佛法的踪迹,感受神妙佛理的留存,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颔联提到雁塔实现了自己之前的心愿,同时感叹佛菩萨的法身长久存在,“更后来”体现出佛法的长久与自身的渺小。颈联描述了在黄昏时分,佛力的加持与周围环境融合,诗人顿悟,内心豁然开朗,展现出宗教体验带来的心灵触动。尾联诗人清晰地见到前世和今生,进而感慨剩下的生命不多,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佛法修行的珍惜。整首诗通过对寺庙修行经历的描述,传达出诗人对佛理的领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人,一说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开元进士,历任校书郎、右拾遗,官终著作郎。其工诗,善写超脱尘世的情感和山林孤寂之境。诗风清丽典雅,恬淡适然,作为其诗风的代表,历代诗选家均以《春泛若耶溪》为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点明诗人身处宝坊(寺庙),追寻往昔佛法的踪迹,“求往迹”体现出诗人对佛法的探寻和追求。“神理驻沿洄”将神妙的佛理比作在水流中徘徊停留,形象地描绘出佛理的神秘和难以捉摸,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氛围。颔联“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诗中“雁塔酬前愿”表明雁塔实现了诗人之前的心愿,可能是与佛法修行相关的愿望,体现出一种心愿达成的欣慰。“王身更后来”中的“王身”可理解为佛菩萨的法身,强调其长久存在,与诗人自身的短暂形成对比,突出佛法的长久和自身的渺小,深化了对佛法的认知。颈联“加持将暝合,朗悟豁然开”,描绘了在黄昏时分,佛力的加持与周围环境融合,“加持将暝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和谐的氛围。“朗悟豁然开”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这种氛围中获得顿悟,内心豁然开朗,展现出宗教体验对心灵的震撼和启迪,是全诗的重要转折点,体现了诗人修行过程中的关键感悟。尾联“两世分明见,余生复几哉”,诗人清晰地见到前世和今生,“两世分明见”体现出诗人在修行中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认知。“余生复几哉”则由这种认知引发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流露出对生命有限的珍惜和对佛法修行的紧迫感,使诗歌在宗教感悟的基础上,融入了对生命的思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杂曲歌辞·游子吟》

下一篇:唐·李商隐《重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