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禅室挂僧衣":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
"窗外无人溪鸟飞":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 溪:一作水,又作越。
"黄昏半在下山路":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连:一作恋。,钟:一作泉,又作松。
盛唐诗人
綦毋潜(692?~749?),唐代诗人。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人,一说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开元进士,历任校书郎、右拾遗,官终著作郎。其工诗,善写超脱尘世的情感和山林孤寂之境。诗风清丽典雅,恬淡适然,作为其诗风的代表,历代诗选家均以《春泛若耶溪》为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全诗描绘了诗人拜访山寺不遇的过程,通过“禅室挂僧衣”“溪鸟飞”等细节,刻画山寺的空寂;以“黄昏半在下山路”的行程与“钟声连翠微”的听觉感受,展现暮色中山林的幽美。诗中虽未直接抒情,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禅境的向往,以及在山水间忘怀得失的超然心境。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窗外无人溪鸟飞”以溪鸟的动态与鸣声,反衬山寺内外的寂静,强化了“空寂”的氛围。通感:“却听钟声连翠微”将听觉的钟声与视觉的青翠山色相连,使无形的声音具象化,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细节描写:“山头禅室挂僧衣”通过僧衣挂壁的细节,既点明融上人的身份与居所,又暗示其外出,笔法简练而意味深长。以景结情:尾句以钟声融入翠微作结,将诗人对山林的眷恋与对禅意的体悟,含蓄地寄托于暮色山景之中,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句“山头禅室挂僧衣”以细节见真章:禅室之上僧衣静挂,既点明友人融上人的僧侣身份与居处,又以衣物悬壁的空寂状态,巧妙暗示其外出未归,笔法简练含蓄,寥寥七字便勾勒出山寺的清幽氛围。次句“窗外无人溪鸟飞”紧承上文,以动衬静:窗外寂无人踪,唯闻山溪潺潺、溪鸟翻飞。诗人以溪水流动之声、鸟儿飞鸣之态,反衬山寺周遭的空寂,动静相生中更显环境之清静,暗含诗人对幽僻禅境的直观感受。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句法凝练,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黄昏”点明时间流逝,暗示诗人虽访友不遇,却为山寺景致所吸引,流连忘返至暮色浸染;“下山路”勾勒返程轨迹,“半在”二字尤妙,既状写行程已至半山,又暗含诗人因沉醉山景而忘返的悠然心境,自然流露出对山间幽趣的喜爱。末句“却听钟声连翠微”以“却”字陡转,摹写诗人行至半山时,忽闻暮钟悠扬、不禁驻足回首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字堪称神来之笔:晚钟穿透暮色,与青翠岚气交融回荡,“连”字打破感官界限,将听觉的钟声与视觉的翠微勾连,形成通感效应。暮色中的山林愈显深幽,钟声愈显清远,声与色的交织中,既展现山林的静谧秀丽,亦透露出诗人对这方幽境的沉醉眷恋。全诗以景语作结,余韵悠长,尽显盛唐山水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妙境。
4. 作品点评
七绝篇幅短小,尤需笔墨精炼。此诗四句廿八字,字句无冗余。撷取景物虽简,却具丰富韵致。
# 钟云:不独幽韵,音响亦甚清奥。谭云:半在妙。
明明钟惺、谭元春合编。《唐诗归》
# 诗言上人兰若所在,托地既高,境复幽静。首句言寂寂禅房,但见僧衣挂壁,状室中之静也。次句言窗外足音不到,时有溪鸟飞鸣,等忘机之鸥鹭,状室外之静也。后二句言黄昏出寺,将下半山,仰望兰若已暮云回合,惟远听钟声出翠微深处,状寺之高也。凡涉胜境者,身在其中,若与之相忘,及回首名山,如玉井樊桐之在上界。李白《下终南山》诗“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与此诗同意。
《诗境浅说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