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áo
shè

朝代:唐作者:元稹浏览量:1
chǔ
rén
jìn
máo
shè
máo
shān
zhú
liáng
dòng
máo
shū
zhú
réng
xià
biān
yuán
àn
xié
jié
yán
yíng
luò
jiān
jiē
róng
jià
nán
fēng
yuè
shèng
shí
lái
xià
zhú
máo
gān
yíng
fēng
fén
xiè
fáng
lín
xún
jǐng
láo
zhòu
jìn
xīng
rán
lián
yán
huò
xiāng
jià
hào
lián
bēn
zǒu
sāng
zhè
jiù
jià
xīn
fén
xīn
máo
yòu
chū
jià
qián
hóng
zhōu
niàn
cháng
jiē
mín
wèi
jiǔ
jùn
fēn
huà
jùn
yǎn
xiāng
wàng
fēi
méng
yuǎn
xiāng
kuà
tíng
hóng
fěn
miào
qīng
yuān
shì
cái
wèi
zhōng
rén
jiǔ
yún
xiè
yǒu
hóng
lái
hóng
mín
zhì
jīn
xīn
tài
zuò
róng
xiá
tái
guān
duō
gōng
shāo
yuān
zhà
jùn
zhǎng
sān
shí
gēng
jià
nóng
shōu
xiān
shì
hòu
tái
xiè
gōng
xiāng
jiè
cái
qiáng
lüè
yǒu
dìng
jià
shǐ
使
jiàn
chā
hán
xià
huǒ
zhì
shū
chén
zhèng
rén
ān
sōng
huà
shuí
néng
míng
míng
liú
lán
shè
yǒu
qián
wén
yán
fēi
zhà

译文

楚地风俗不讲究居住条件,居民都住在茅草屋里。茅草覆盖竹制的梁柱和屋栋,茅草稀疏处竹子间仍有缝隙。房屋边缘的堤岸歪斜,屋檐低垂曲折,显得局促。篱笆低矮遮不住肩膀,街道狭窄得连车马都难以通行。五月南风炽烈,却久旱无雨。竹子被虫蛀空,茅草干燥易燃,遇风自燃成灰烬。居民联合防备火灾,日夜巡逻警戒。一点火星未灭,火势便蔓延成灾,牵连四邻。百姓哭喊着抢救粮食布帛,匆忙砍伐桑树柘木以重建。旧的茅屋刚被烧毁,新的茅草又匆忙搭起。前任洪州刺史曾感叹此事,想到这种情况,常常为此感叹。(官员)担任牧民的官职还没多久​​。州县已面目全非。高耸的府邸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竞相争高。街市酒楼涂着红粉泥,佛寺屋瓦青碧如鸳鸯。这件事才刚刚完成,(但相关的人)却早已不在了​​。前任官员早已调离。有从洪州来的人说,当地百姓至今仍困顿。只可惜政令过于急迫,劳役让百姓不得喘息。楼台亭阁已建太多,工匠们暗自哀叹。我愿做一郡之长,让百姓三季务农。农事丰收后再建造房屋,先保障居所再修缮楼台。开关城门按时执行,公私事务互不耽误。采伐材料不苛求,征发劳役明码标价。不逾越礼制标准,粗略满足遮风避雨。如此防火,可比陈国、郑国,百姓安居,堪比嵩山、华山。谁能继承此治绩,唯有美名流传后世。“五袴之谣”早有先例,我所言绝非虚言。

逐句剖析

"楚俗不理居":楚地风俗不讲究居住条件,

"居人尽茅舍":居民都住在茅草屋里。

"茅苫竹梁栋":茅草覆盖竹制的梁柱和屋栋,

# 茅苫:编成片状以覆盖屋顶之草席。

"茅疏竹仍罅":茅草稀疏处竹子间仍有缝隙。

"边缘堤岸斜":房屋边缘的堤岸歪斜,

"诘屈檐楹亚":屋檐低垂曲折,显得局促。

# 亚:低。低垂。

"篱落不蔽肩":篱笆低矮遮不住肩膀,

"街衢不容驾":街道狭窄得连车马都难以通行。

"南风五月盛":五月南风炽烈,

"时雨不来下":却久旱无雨。

"竹蠹茅亦干":竹子被虫蛀空,茅草干燥易燃,

"迎风自焚灺":遇风自燃成灰烬。

# 焚灺:焚烧。灺,余烬。

"防虞集邻里":居民联合防备火灾,

"巡警劳昼夜":日夜巡逻警戒。

"遗烬一星然":一点火星未灭,

"连延祸相嫁":火势便蔓延成灾,牵连四邻。

"号呼怜谷帛":百姓哭喊着抢救粮食布帛,

"奔走伐桑柘":匆忙砍伐桑树柘木以重建。

"旧架已新焚":旧的茅屋刚被烧毁,

"新茅又初架":新的茅草又匆忙搭起。

"前日洪州牧":前任洪州刺史曾感叹此事,

"念此常嗟讶":想到这种情况,常常为此感叹。

"牧民未及久":(官员)担任牧民的官职还没多久​​。

"郡邑纷如化":州县已面目全非。

"峻邸俨相望":高耸的府邸鳞次栉比,

"飞甍远相跨":飞檐翘角竞相争高。

# 飞甍:甍之两端扬起,有飞举之势,故云。

"旗亭红粉泥":街市酒楼涂着红粉泥,

"佛庙青鸳瓦":佛寺屋瓦青碧如鸳鸯。

# 青鸳瓦:黑色的屋瓦,一俯一仰,如鸳鸯然,故称。

"斯事才未终":这件事才刚刚完成,(但相关的人)却早已不在了​​。

"斯人久云谢":前任官员早已调离。

"有客自洪来":有从洪州来的人说,

"洪民至今藉":当地百姓至今仍困顿。

"惜其心太亟":只可惜政令过于急迫,

"作役无容暇":劳役让百姓不得喘息。

# 役:一作后。

"台观亦已多":楼台亭阁已建太多,

"工徒稍冤咤":工匠们暗自哀叹。

# 冤咤:因有所不满而抱怨。

"我欲他郡长":我愿做一郡之长,

"三时务耕稼":让百姓三季务农。

# 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

"农收次邑居":农事丰收后再建造房屋,

"先室后台榭":先保障居所再修缮楼台。

"启闭既及期":开关城门按时执行,

# 启闭: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

"公私亦相借":公私事务互不耽误。

"度材无强略":采伐材料不苛求,

# 略:掠夺,强取。

"庀役有定价":征发劳役明码标价。

# 庀役:雇用工匠、役夫。

"不使及僭差":不逾越礼制标准,

# 僭差:僭越失度。僭,原作“潜”,据蜀本、杨本、全诗、胡本、何焯校改。

"粗得御寒夏":粗略满足遮风避雨。

"火至殊陈郑":如此防火,可比陈国、郑国,

"人安极嵩华":百姓安居,堪比嵩山、华山。

# 人安极嵩华:意谓居陶瓦之屋,风雨不动,安如嵩山、华山。嵩华,嵩山与华山之并称。

"谁能继此名":谁能继承此治绩,

"名流袭兰麝":唯有美名流传后世。

"五袴有前闻":“五袴之谣”早有先例,

"斯言我非诈":我所言绝非虚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茅舍》是唐代元稹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在《全唐诗》卷五百四十五。全诗共二十四句,借助“楚俗不理居,居人尽茅舍”等诗句,描绘了楚地百姓用竹木茅草搭建居所的生活环境,着重刻画了火灾隐患与民生的困苦。诗中“竹蠹茅亦干,迎风自焚灺”等意象,反映出唐代茅舍建筑因材质特点而存在的易燃问题。这首诗与韦丹担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推行的瓦屋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相关,通过“前日洪州牧”“斯人久云谢”等句子,体现了元稹对新政实施持续性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茅舍》是元稹在元和年间(约814年前后)创作的现实主义诗作。该诗创作背景与元稹任监察御史期间对江南民生的关注密切相关。元和四年(809年)至元和九年(814年),元稹先后任东川节度使、监察御史等职,期间对剑南、江南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实地考察。诗中“楚俗不理居”的描写,实为元稹任鄂州刺史期间(822-824年)对武昌地区民居建筑形态的观察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社会民生诗。描绘了唐代楚地(今湖北、湖南)民居以竹木茅草搭建的简陋环境,写出了唐代底层民众的生存困境与官僚治理的矛盾。

2. 写作手法

对比:“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写茅舍低矮狭窄,与“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中官员的豪华宅邸形成强烈反差。白描:“茅苫竹梁栋,茅疏竹仍罅”直接刻画茅屋的简陋结构——茅草覆盖竹制梁柱,缝隙疏漏,仅用“苫”“罅”等词便凸显材质脆弱。用典:​​“五袴有前闻”​​,出《后汉书·廉范传》,东汉廉范任蜀郡太守时废除旧制、便利百姓,民间传唱“五袴之歌”。元稹借此赞扬洪州牧体恤民力的政绩,与后文“作役无容暇”形成反差,暗讽后续官员的苛政。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楚俗不理居,”至“街衢不容驾。”开篇以“楚俗不理居”总括楚地民居的粗陋,通过“茅苫竹梁”“茅疏竹罅”等细节描写,刻画出茅草屋顶稀疏、竹木结构松散的房屋形态,暗示百姓生活的贫困与脆弱。后四句以“堤岸斜”“檐楹亚”等意象,展现村落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但“篱落不蔽肩”“街衢不容驾”进一步强化了空间的逼仄与混乱,暗示自然条件与人为建设的双重困境。第二段:“南风五月盛,”至“新茅又初架。”此段以五月南风肆虐为背景,通过“竹蠹茅干”“自焚灺”等自然现象,揭示火灾频发的根本原因。诗人以“防虞集邻里”“巡警劳昼夜”展现民众自救的艰辛,但“一星然”至“祸相嫁”的连锁反应,暗喻社会防灾体系的脆弱。后四句“旧架新焚”的循环,更凸显底层民众在自然与贫困夹缝中的绝望挣扎,形成对生存无常的深刻悲悯。第三段:“前日洪州牧,”至“洪民至今藉。”此段笔锋转向官僚治理,以“洪州牧”的改革为例,批判其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峻邸”“飞甍”“红粉泥”“青鸳瓦”等华丽建筑意象,与民众疾苦形成鲜明对比,揭露官员为追求表面政绩而劳民伤财的实质。末句“洪民至今藉”暗含讽刺,暗示改革成果仅是昙花一现,民众并未真正受益,反而因苛役陷入更深困境。第四段:“我欲他郡长,”至“斯言我非诈。”末段以元稹的治理理念作结,提出“农收次邑居”的务实主张,强调以农为本、节制用度的政策。通过“度材无强略”“庀役有定价”等具体措施,展现其反对苛政、追求公平的理想。结尾“五袴有前闻”借用汉代“五袴歌”的典故,将自身理想与历史贤吏相呼应,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亦是对清明政治的呼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袁不约《离家》

下一篇:唐·杜甫《客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