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n
pín

朝代:唐作者:韩偓浏览量:1
shǒu
fēng
yōng
zhǎn
háng
shū
yǎn
àn
xiū
xún
jiǔ
chuāng
guāng
fēi
àn
tóu
yún
guǎn
zhǎng
móu
shēn
zhuō
wèi
ān
shé
bào
guó
wēi
céng
luō
shì
néng
shí
wèi
zhī
shuí
shì

译文

手患风痹,懒写书信,老眼昏花看不清棋谱。看窗口射入的一束阳光中无数尘埃飞腾,几案笔管中蒲卢出出进进。我不善于刻意为自己打算,为报效国家,曾抵制过残暴而不可一世的恶人。世界上不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但还是会有人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

逐句剖析

"手风慵展八行书":手患风痹,懒写书信,

# 八行书:古代信纸一般都是八行,所以称信为八行书。,展:开。,慵:懒。一作难。,风:这里指风痹,风湿病。

"眼暗休寻九局图":老眼昏花看不清棋谱。

# 九局图:指棋谱。,暗:是形容老眼昏花,视力不明。

"窗里日光飞野马":看窗口射入的一束阳光中无数尘埃飞腾,

# 野马:这里指春天浮在沼泽上游动的气体。,里:一作外。

"案头筠管长蒲卢":几案笔管中蒲卢出出进进。

# 蒲卢:细腿蜂,每每找一个小洞产卵。笔管上头有洞,所以蒲卢产卵其中,然后卵便孵化出来。,筠管:竹管,指毛笔管。,头:一作前。,案:几案,古人席地而坐时用来写字或倚着休息的家具。

"谋身拙为安蛇足":我不善于刻意为自己打算,

# 安蛇足:《战国策·齐策》载育一个故事:楚国有个人在祭祀之后,赐给他的门客一卮酒。这些人就商量说:这一厄酒,大家喝,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大家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卮酒。有个人先画好了,他就左手拿着酒,右手还继续在画,并且说:我能给蛇画上足。他画的蛇足还没完成,另一个人却把蛇画好了,而且将他的酒夺了过去,说: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说着,就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足的人反而没喝到。常用来讽刺做事节外生枝,弄巧反拙。

"报国危曾捋虎须":为报效国家,曾抵制过残暴而不可一世的恶人。

# 捋虎须:天复三年(903年),韩惺因荐赵崇作宰相,得罪了朱温,几乎被杀,后被贬出京。捋虎须:捋(lǚ),摸(待指摸胡须),犹现在说摸老虎屁股,指触怒了朱温,几乎发生危险就是“画蛇添足”。比喻撩拨、触犯凶恶残暴的人。

"举世可能无默识":世界上不会没有人将人才问题默记于心,

"未知谁拟试齐竽":但还是会有人准备像齐愍王听竽那样认真地选拔人才以挽救国事。

# 试齐竽: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有位不会吹的南郭处士也混在乐队里装装样子,骗取一份俸禄。后愍王继立,喜欢听人单独演奏,南郭处士只好逃之夭夭。这里引用来表示希望有人能像齐愍王听竽那样,将人才的贤愚臧否一一判别,合理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安贫》是唐代诗人韩偓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作品以沉郁凝练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晚年贫居生活的孤寂与坚守。前半部分通过“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等意象,刻画了贫病交加中百无聊赖的日常状态,将困顿中的无奈与寂寥诉诸笔端。后半段笔锋一转,以“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来暗示时光流逝与生命衰微,最终以“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直抒胸臆,道破安贫乐道的缘由——既因坚守气节而不屑钻营,更因早年直言进谏招致祸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末朱温篡唐后,韩偓因拒受伪命南投闽王王审知。天祐三年(906年)王审知受封梁政权,诗人愤而离闽,辗转汀州数县漂泊五年。乾化元年(911年)定居南安时已近七旬,贫病交加中仍心系家国。次年(912年)作《安贫》,以"安蛇足""捋虎须"之喻,道尽坚守气节的孤愤与对时局的忧思。诗中"窗里日光"意象,既叹个人迟暮,更暗喻唐王朝覆灭的沧桑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安贫》是唐末诗人韩偓晚年流寓南安时创作的七言律诗,借潦倒境遇抒写忠臣失路的悲怆,将病骨难支、抱负成空之痛与冒死抗梁、痛斥奸佞的孤忠熔铸一体。

2. 写作手法

对仗:通过“手风慵展八行书”与“眼暗休寻九局图”的工整对仗,表达了贫居生活的孤寂与精神世界的封闭。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手风慵展八行书,眼暗休寻九局图”以颓笔弃弈起兴,传达出一种闲适、颓废的心境。诗人韩偓在“手风”中暗示书写时的沉闷与无力,表明此刻的状态是懒散与倦怠。在这种恍惚状态下,他不愿再追求象棋的精妙,表现出对过往壮志的消磨与世俗困顿的无奈。“眼暗休寻九局图”则通过不再寻求象棋图谱,传达出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望。接下来的颔联“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中,“日光”象征生命与希望,但其飞舞如野马般难以驯服,隐喻光阴的流逝与岁月的急促。窗外的浮华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因创作的衰退而感到的悲凉。“筠管长蒲卢”则指代书写用具,体现了诗人在时光流逝中才华被局限与束缚,令人感受到深沉的惋惜。颈联“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自我反思,“谋身拙”为人处世的笨拙,展现出他在为了安稳而追求庸俗的无奈与自嘲。而“报国危曾捋虎须”中则回忆起曾在艰难险境中,直面权贵的经历,展现了诗人曾尝试过的勇气与果敢。前者透露出他的自贬,后者则显露出其不屈的家国情怀与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反抗。尾联“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以反问的方式质疑世间对自身才华的认知,感叹混乱中充斥着庸人的现实。“齐竽”暗指有价值的人才与智慧,隐喻自己在这个乱世中被埋没的命运,反映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挣扎。

4. 作品点评

《安贫》作为韩偓晚年扛鼎之作,以沉郁顿挫的笔力,勾勒出一位士大夫在晚唐风云激荡中进退失据的精神困境。表面题作 “安贫”,内里却奔涌着不甘沉沦的壮志,诗人满心期待有所建树,却因时运不济、报国无门,最终只能无奈归于自安其贫的宿命。这种萦绕其晚年的根本思想矛盾,连同由此产生的苦闷、挣扎与释然等复杂心绪,皆在诗篇中得到细腻呈现,足见诗人对生活与情感的高度艺术提炼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山谷尝谓余言: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发而然。韩偓贬逐,末后依王审知,其集妒所载“手风佣展八行书……”其词凄楚,切而不迫,亦不忘其君者也。

宋潘淳《潘子真诗话》

# 当崔胤、朱全忠表里乱国,独守臣节不变,宁不为相,而在翰苑无俸,竟忤全忠贬濮州司马。事见本传。所谓“报国危曾捋虎须”,非虚语也。王荆公选席诗多取之,诗律精确。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按:史称倔直内禁,屡参密谋,为全忠所忌。又侍宴时,全忠临陛宣事,众皆去席;偓守礼,不为动。全忠以为薄己。其云“危捋虎须”,非独荐赵崇一事也。

明胡震亨《唐音戊签》

# 朱东岩曰:题曰“安贫”是托意也。一二自写疏懒之状,言交游一概谢绝,胜负可以相忘。三四自写淹留之苦,言游气不过借光,螟蛉总属依人。五六感前事,“安蛇足”是自悔其拙,“捋虎须”是自蹈其危。当此为国忘身之际,世无有知而试之者,是终不免于安贫矣。

清朱东岩《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野马、尘气,从窗隙日影中见得;䈬卢是螺赢,生长案头笔管间,拈至此亦刻酷矣。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纪昀:此为致尧最沉着之作。然终觉浅弱,风会为之也。无名氏(甲):诗有远神,迥非宋人可及,并端己亦似逊然,盖端己才有馀而含蓄未逮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其《安贫》句云:“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至今读之,犹有生气。

现代资中筠《老生常谈》

# 此诗与白乐天之“曾犯龙鳞容不死,欲骑鹤背觅长生”句,用意及对句之工均极相似。皆以汲黯之敢言,学留侯之遁世,合则留,不合则去,得用行舍藏之义也。明季有赠遗老诗云:“立朝抗疏批鳞手,易世衣冠削发僧。”则以遗直而兼故国之悲矣(“谋身拙为”联下)。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 全诗用了大量典故,总是利用对仗的技巧来发抒去职安贫的自嘲自慰的情感。此诗字面工巧,语含幽默,颇符合儒家诗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宗旨。

不详济南职业学院教授徐北文《唐诗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题鹅》

下一篇:唐·杜甫《暮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