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迟迟春草绿":春光舒暖,春草翠绿,
# 春日迟迟春草绿:一作春草萋萋春水绿。迟迟,和舒貌。
"野棠开尽飘香玉":野棠花都盛开了,花瓣飘落,仿佛飘散着如玉般的芬芳。
# 香玉:棠梨的花瓣。香指其味,玉指其色白。,野棠:指棠梨。
"绣岭宫前鹤发翁":绣岭宫前白发苍苍的老者,
# 鹤发翁:形容白发苍苍的老年人。
"犹唱开元太平曲":口里依旧哼着开元盛世的太平歌曲。
#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起自712年,迄于741年。
晚唐诗人
李洞(845?~893?),唐代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不第,失意后游历蜀地而卒。李洞工于诗歌,极度崇拜贾岛,视之如神,曾铸造贾岛铜像随身携带,并集贾岛及唐代诸贤警句为《诗句图》。其诗风逼近贾岛,多琢炼字句,时人称其新奇俊峭,亦颇讥诮其诗过于僻涩。今传《李洞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春日绣岭宫春草翠绿、野棠飘香的景色,以及宫前白发老翁吟唱开元太平曲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惋惜与对时政的深沉感慨。借绣岭宫的春日景象与老翁吟唱,写出了诗人对国运的关切与忧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描绘了春日里阳光温暖、春草碧绿、野棠花盛开飘香的美景。这本是充满生机的春景,但此处却借这美好的自然景色,与曾经繁华如今却荒凉的绣岭宫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绣岭宫的繁华不再,只有这自然景色依旧,通过春日美景的描写,含蓄地寄寓了对绣岭宫兴衰变迁的感慨,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野棠花在诗中是一个重要意象,“野棠开尽飘香玉”,野棠花肆意开放、散发香气,然而绣岭宫却已失去往日辉煌。野棠花的盛放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曾经的宫殿繁华落幕,只剩下自然的花草自在生长,以花的繁荣反衬宫殿的衰败,借景抒情,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叹融入其中。
3. 分段赏析
“春日迟迟春草绿”勾勒出游绣岭宫时的季节、天气与满眼新绿之景。“迟迟”一词,让人能想见那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通常,“春草绿”是赏心悦目的色彩,可在绣岭宫,却只见荒草蔓延,往昔玉辇穿梭、鸾铃悦耳的繁华不再,只剩一片荒凉。倘若说此句对“春草绿”所蕴含时代气息的暗示,还需借助背景联想,那么“野棠开尽飘香玉”所传递的时代况味就更为显豁。唐玄宗早期勤勉治国,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却沉溺声色,疏懒政事,终致安史之乱。因篇幅所限,这些复杂前因后果难以在短诗中详述,诗人便独辟蹊径,借绣岭野棠来传情达意。“野棠”之“野”,饱含诗人无尽喟叹;“开尽”之“尽”,道尽“芳树无人花自落”的孤寂;“飘香玉”之“飘”,深藏诗人惋惜之情。曾经的御苑之树,如今沦为无主之林;昔日笙歌之地,眼下变为无人之境;乐师星散,繁花在风中凌乱。“野”“尽”“飘”三字,营造出令人无限感慨的意境。君主耽于声色、荒废国政,美梦破灭,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灾难。末尾两句刻画了一位白发老人:“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从玄宗开元盛世到僖宗腐朽之朝,一个半世纪过去,开元时代的人物早已不在。“犹唱”二字,看似在调侃老人不合时宜地追忆往昔,实则蕴含着深沉感慨。诗人借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怀想,寄托自己对当下时政的叹息。全诗虽四句皆写景,却字字渗透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将真情隐匿于字里行间,把深意蕴含于眼前景象的艺术手法,含蓄委婉,尽显诗歌的风雅韵味。
4. 作品点评
此诗之妙,在于诗人不言李唐衰朽,却以“绣岭”景致含蓄呈现。短短四句皆为写景,然字里行间,尽是诗人对国运的深切关怀。其将真情隐于文字背后,把深意藏于眼前之景,借景抒情,含蓄蕴藉,尽显诗歌艺术之精妙。
# 七言绝,李、王二家外,王翰《凉州词》……陈陶《陇西行》李洞《绣岭词》卢弼《四时词》,皆乐府也。然音响自是唐人,与五言绝稍异。
明胡应麟《诗薮》
# 草萋水绿,野棠开谢;宫前春色,不改盛时,故鹤发翁尚追其旧曲而唱之。今日荒凉情景,不言自在,妙于含蓄者;若骊山游者(按其有《翠微寺》诗,结句云:“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感慨毕集矣。合读俱成异响。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与“白头宫女”句同意、同工。
明邢昉《唐风定》
# 字字声泪迸出。
不详《历代诗法》
# 李洞生活的晚唐时代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国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僖宗荒淫嬉戏,贪残昏朽,更甚于玄宗;这首诗表面是写唐玄宗的荒政误国,实际上是针对时政而发的。《唐才子传》说李洞写诗“逼真于岛(贾岛),新奇或过之”。此诗的新奇,就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山之。
近代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唐·杜甫《梅雨》
下一篇:唐·李白《拟古(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