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éi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nán
jīng
dào
yuè
shú
huáng
méi
zhàn
zhàn
cháng
jiāng
míng
míng
lái
máo
shū
shī
湿
yún
nán
kāi
jìng
jiāo
lóng
pán
àn
huí

译文

在成都犀浦道上,四月时黄梅已经成熟。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去,细雨纷纷扬扬地飘来。稀疏的茅屋容易被雨打湿,浓密的云雾难以散开。整日里蛟龙在这雨水中欢喜,漩涡随着江岸回旋。

逐句剖析

"南京犀浦道":在成都犀浦道上,

# 犀浦道:属成都府,杜甫宅其地,治所在今郫县犀浦镇。安史之乱,唐玄宗避蜀,因定成都为南京,实未进驻。,南京:明皇幸蜀还,改成都为南京。

"四月熟黄梅":四月时黄梅已经成熟。

"湛湛长江去":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去,

# 湛湛:水深而清。一作“黤黤”。

"冥冥细雨来":细雨纷纷扬扬地飘来。

# 冥冥:昏暗。

"茅茨疏易湿":稀疏的茅屋容易被雨打湿,

"云雾密难开":浓密的云雾难以散开。

"竟日蛟龙喜":整日里蛟龙在这雨水中欢喜,

"盘涡与岸回":漩涡随着江岸回旋。

# 盘涡:急水漩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梅雨》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其描绘了蜀中四月的景象,将壮美与纤丽巧妙融合,宏观之景与微观之态皆有呈现。开篇首联清晰点明时间为四月,地点在蜀中。颔联细致刻画细雨轻柔,似有似无,致使整个江面全然被朦胧雨雾所笼罩。颈联则聚焦江边茅屋,其简陋之态尽显,屋顶茅草稀稀落落,远处云雾却层层叠叠、浓稠厚重,仿佛凝滞难散。尾联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收尾,这不仅为诗歌增添了奇幻的氛围,更凸显出大自然的雄浑伟力。整首诗围绕梅雨时节的景象展开,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绘,展现出梅雨季节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成都犀浦道在四月梅雨时节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阴沉、潮湿的氛围。诗中描写了长江、细雨、茅屋、云雾等景物,展现了梅雨天气的特点。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内心的感受,流露出淡淡的忧愁,体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象细致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湛湛长江去”描绘长江水流动的动态画面,“冥冥细雨来”刻画细雨飘落的静态之景,动静相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生动展现出梅雨时节天地间的景象。远近结合:颔联从远处描写长江与细雨,展现广阔的空间场景;颈联则着眼于近处的茅屋和天空的云雾,远近结合,全方位地描绘出梅雨时节的环境特点,给读者以丰富的空间感。侧面描写:“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通过想象蛟龙在梅雨天气中的欢喜,以及漩涡与江岸的回旋,侧面描写出梅雨时节江水的浩大与汹涌,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梅雨对环境的影响。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诗人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四月的犀浦道正是黄梅成熟的时候,简单两句既交代了背景,又暗示了梅雨季节的到来,为全诗定下描绘梅雨景象的基调。颔联“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此联将视野拓宽,描绘出长江水奔腾远去的壮阔与细雨纷纷飘落的静谧,两者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朦胧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梅雨时节天地间的独特气息。颈联“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视角拉近,描写近处的茅屋因稀疏容易被雨打湿,天空中云雾浓密难以散开,从人的居住环境和天空景象两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梅雨时节潮湿、阴沉的特点,使读者对梅雨的感受更加具体。尾联“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诗人展开想象,说整日里蛟龙在这雨水中欢喜,漩涡随着江岸回旋,从侧面烘托出江水因梅雨而变得汹涌,为梅雨时节的景象增添了神秘而磅礴的色彩,深化了诗歌对梅雨景象的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

下一篇:唐·李洞《绣岭宫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