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zhōu
西
jiàn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3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shàng
yǒu
huáng
shēn
shù
míng
chūn
cháo
dài
wǎn
lái
rén
zhōu
héng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逐句剖析

"独怜幽草涧边生":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

# 生:一作“行”。,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独怜:唯独爱怜。

"上有黄鹂深树鸣":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 深树:树荫深处。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黄鹂:黄莺。

"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

# 春潮:春天的潮汐。

"野渡无人舟自横":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 横:指随意飘浮。,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滁州西涧春景为背景,通过简洁的意象勾勒出幽深静谧的意境。首句以幽草自喻,暗含诗人安贫守节、不慕荣利的情怀;次句以黄鹂鸣啼反衬涧边幽寂,形成动静对比。后两句转写暮雨潮急之景,荒郊野渡的横舟意象既展现自然之野趣,又隐喻诗人对仕途沉浮的淡然与无奈。全诗以白描手法将寻常景物点染为诗意画卷,语言清丽含蓄,情感克制内敛,既流露对官场倾轧的隐忧,又透露出超脱尘嚣的恬淡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任滁州刺史时所作。滁州西涧位于滁州城西郊野(今安徽滁州城西),其地山环水绕,清幽静谧,是韦应物闲暇时常游之地,一天游览至此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创作的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这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同时表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首句写静,次句写动,黄鹂藏身深树,鸣声婉转却更显林间幽寂。以景结情:“野渡无人舟自横”通过荒寂画面,暗示诗人对仕途沉浮的无奈与超脱。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首句以“独怜”开篇,直抒诗人对涧边幽草的偏爱。“幽草”生于僻静涧边,虽无百花之艳,却以青翠之姿自守本心,象征诗人安贫守节、不趋炎附势的品格。一个“怜”字既含欣赏,亦隐含对高洁品性的自我投射。暮春时节群芳凋零,幽草的“自甘寂寞”与诗人淡泊心境相契,形成静谧深幽的意境。次句以动衬静,黄鹂藏身深树,鸣声婉转却更显林间幽寂。“上”字既写莺啼由下至上的空间感,亦暗含诗人随缘自适的豁达心境。幽草之静与黄鹂之动形成对比,既展现自然层次,又暗喻诗人对高洁(幽草)与世俗浮华(黄鹂)的取舍,呼应“独怜”的深层寓意。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转写野渡暮雨之景。“带”字将春潮与夜雨巧妙勾连,赋予自然现象以动态关联;“急”字既摹潮水湍急之势,亦暗含诗人对时局动荡的隐忧。春潮裹挟骤雨,冲刷出荒寒野渡的苍茫画面,为“舟自横”埋下伏笔,形成由静至动、由景及情的张力。末句以“自横”收束,孤舟随波横陈,无人问津却悠然自得。“自”字既写舟之闲适,亦暗含诗人超然物外的洒脱,与“独怜”形成情感呼应。荒渡野舟的冷寂景象,既可解读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亦隐现怀才不遇的无奈,物我交融中透出复杂心绪。

4. 作品点评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以幽草、黄鹂、春潮、野渡等意象构建出动静相生的画面,通过“独怜”与“自横”的对比,含蓄流露诗人恬淡自守的胸襟与仕途失意的隐痛,实现了情与景的深度交融。历代诗家对其寄托的解读虽存争议,但诗歌以情驭景、景中寓理的手法,既延续了王维“诗画一体”的美学传统,又以开放性文本结构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多棱镜,彰显了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闲淡心胸,方得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诗之绝佳者。谢公曲意取譬、何必乃尔!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西涧在滁州城西……昔人或谓西涧潮所不至,指为今六合县之芳草涧,谓此涧亦以韦公诗而名,滁人争之。余谓诗人但论兴象,岂必以潮之至与不至为据?真痴人前不得说梦耳!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 起二句与下半无关。下半即景好句,元人谓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诗人玉屑》以“春潮”二句为入画句法。

清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

# 写景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先以“涧边幽草”、“深树黄鹂”引起,写西涧之景,历历如绘。

清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 郭云:冷处着眼,妙。

明郭云《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周敬曰:一段天趣,分明写出画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欧阳子云:滁州城西乃是丰山,无西涧,独城北有一涧水极浅不胜舟,又江潮不到。岂诗人务在佳句而实无此景耶?谢叠山云:“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莫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此诗人感时多故而作,又何必滁之果如是也。刘(辰翁)云:此语自好,但韦公体出,数字神情又别,故贵知言,不然不免为野人语矣。好诗必是拾得,此绝先得后半,起更难似,故知作者用心。

明高棅《唐诗品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下一篇:唐·王维《山居秋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