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jiǔ
xǐng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1
xián
cái
zuì
mán
líng
xiāng
zài
cuì
bàn
xǐng
lái
hóng
duǎn
zhī
hán
lèi
zuò
shān

译文

乐曲刚停就醉倒了我这蛮奴,醽醁的余香飘散在翠色酒炉。半夜醒来照明的红蜡快燃尽,蜡脂融泪变成一枝美丽珊瑚。

逐句剖析

"四弦才罢醉蛮奴":乐曲刚停就醉倒了我这蛮奴,

# 蛮奴:诗人自称。宋以前男女皆可称奴。皮日休是复州竟陵人,竟陵春秋时楚地,中原地区称楚为荆蛮,故诗人自称蛮奴。,罢:停止。,四弦:指琵琶,因有四根弦,故称。这里代指音乐。

"醽醁余香在翠炉":醽醁的余香飘散在翠色酒炉。

# 翠炉:翡翠色的水炉。,余:残留。,醽醁:又作“醽渌”,古代的一种美酒,也称“醽酒”。醽,地名,在今湖南省;醁,美酒。

"夜半醒来红蜡短":半夜醒来照明的红蜡快燃尽,

# 蜡:蜡烛。

"一枝寒泪作珊瑚":蜡脂融泪变成一枝美丽珊瑚。

# 珊瑚: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颜色鲜艳美丽。,寒泪:春寒中熔化的蜡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夕酒醒》是晚唐诗人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看似仅描绘了诗人酒醒后瞬间的所见所感,实则是一首借景抒怀的咏史怀古诗。诗的前两句着墨于醉中的欢愉场景,而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刻画了酒醒后的情景。整首诗借诗人参与宴会从沉醉到清醒的过程,细腻地传达出其内心深处那份愁苦凄凉的身世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应创作于皮日休中举之后。彼时,唐朝已步入暮年,社会政治黑暗腐朽,正沿着隋朝灭亡的旧路加速下滑。然而,对于历史所蕴含的深刻教训,大多数人已然麻木迟钝。在此背景下,皮日休以诗为刃,重新剖开这段历史,试图唤醒人们的警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夕酒醒》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宴饮诗。全诗开篇着墨于诗人醉后的状态,而后笔锋一转,聚焦于其醒来时的情景。借由对参加宴会从沉醉到清醒这一过程的细腻刻画,生动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凄凉,流露出一种深沉的身世之叹。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此诗开篇以“四弦才罢”、蛮奴醉倒着笔,并未直接对宴会场景展开细致描绘。然而,透过这寥寥数语的巧妙暗示,宴会那热烈非凡的气氛、歌伎奏乐时和谐悦耳的旋律、朋友们举杯畅饮的欢快场景,以及诗人自身一醉方休的豪迈兴致,都如画卷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去勾勒酒宴的盛况。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相较于正面平铺直叙,不仅更加简洁凝练,而且含蓄蕴藉,富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拟人:“一枝寒泪作珊瑚”将蜡泪比作寒泪,赋予其人的情感:“寒泪”本是人因悲伤、痛苦等情绪而流出的冰冷泪水,诗人把蜡泪称作“寒泪”,把红蜡当作有情感的生命个体。仿佛红蜡在燃烧过程中,也像人一样有着悲伤的情绪,它的蜡泪如同人的泪水般带着寒意。这种拟人手法,让无生命的红蜡具有了人的情感,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凄凉和哀伤。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以“四弦才罢”、蛮奴醉倒为切入点,并未直接对宴会场景进行铺陈描绘。然而,宴会那热烈欢腾的气氛、歌伎奏出的和谐悦耳之音、朋友们举杯畅饮的畅快欢乐,以及诗人自己一醉方休的豪迈兴致,皆通过语言的巧妙暗示自然流露,为读者留下了想象酒宴盛况的广阔空间。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相较于正面平铺直叙,更为精炼且富有含蓄之美。“蛮奴”前着一“醉”字,堪称神来之笔:它既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纵情畅饮、沉醉其中的情怀,又侧面表明酒质醇厚甘美,有着让人难以抗拒、沉醉其中的魅力;这“醉”字还为下文诗人的“醒”巧妙地渲染出醉眼迷离的环境与气氛。当诗人从沉醉中悠悠醒来,“翠炉”中依然散发着酒香,“馀香”袅袅,撩拨着人的嗅觉。这一细节,不仅凸显出酃醁酒品质上乘、香味持久不散的特点,更含蓄地点明了诗人嗜酒的癖好。在古代,那些不得志却坚守正道的文人雅士,常常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此处,诗人虽只是委婉暗示自己嗜酒,然而那内心深处潜藏的愁绪,却如暗流涌动,难以掩饰。整首诗手法极为含蓄、曲折,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委婉深沉,令人回味无穷。诗的后两句,聚焦于酒醒之后所目睹的景象。“短”字精准地勾勒出红蜡即将燃尽的凄凉模样,那微弱的烛光,恰似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微弱气息,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凄清况味。“一枝”的表述,则鲜明地点明了红蜡孤独无依的处境,它独自伫立,无人问津,恰似诗人在这茫茫尘世中形单影只。“寒泪”这一形象更是绝妙,让人仿佛真切地看到那正在缓缓消融的残烛,好似正伤心地流淌着泪水。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红蜡以人的情感与姿态,使其形神兼备。这哪里仅仅是在写红蜡,分明是在倾诉诗人自己半生坎坷、凄凉的身世之感。此时,物与我已然融为一体,情与景相互交融。此时的作者已步入中年,可壮志依旧未酬,那坎坷的人生道路,不正如同这一枝残短的红蜡,在岁月的消磨中逐渐走向尽头,徒留满心的无奈与哀伤。

4. 作品点评

明代的胡震亨曾评价皮日休:“他在未中举之前的诗作,风格尚显质朴生涩,缺乏文采。然而中举之后游历松陵时,像《太湖》等诗篇,才情与笔触大开,多有奇艳之句。”(《唐音癸签》卷八)就拿皮日休中举后创作的《春夕酒醒》与他得第前所作的《闲夜酒醒》相比,二者风格迥异。这两首诗皆描绘了酒后醒来时的孤独心境,但《闲夜酒醒》语言清新,呈现出“朴涩无采”的特点;而《春夕酒醒》则完全是另一番风貌。“四弦”奏出的悠扬乐声,酃醁酒散发的袅袅“馀香”,“翠炉”“红蜡”交织出的斑斓色彩,还有如“珊瑚”般美丽多姿的意象,无一不彰显着此诗辞藻的华丽、文采的斐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皮日休“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独特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前两句写醉后,笔调欢快;后两句写醒来,感情由喜转悲。欢快是暂时的,是假象;悲伤是恒久的,是本质。乐中有悲,在情感的变化中抒写性灵。

不详学者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无梦》

下一篇:唐·胡曾《咏史诗·武陵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