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蓬根断":在九月的时候,蓬草的根须断裂,
"三边草叶腓":边疆地区的草叶都已枯萎发黄。
"风尘马变色":狂风扬起尘土,使得战马都被尘土染得改变了原本的颜色,
"霜雪剑生衣":寒霜和大雪覆盖在宝剑上,仿佛给宝剑穿上了一层冰冷的外衣。
"客思愁阴晚":我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满是愁绪,尤其在这阴沉昏暗的傍晚时分,
"边书驿骑归":从边疆发出的书信,由骑着驿马的使者往回传送。
"殷勤凤楼上":家中楼阁上的亲人,情意恳切地盼望着我,
"还袂及春晖":希望我能在春天阳光明媚的时候,回去与她相聚。
初唐诗人
崔湜(671~713),初唐诗人。字澄澜,定州安喜(今河北)人。弱冠登进士第,神龙元年,升任为中书舍人。后依附上官婉儿、韦后及安乐公主,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元元年,崔湜密谋下毒之事被查出,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全唐诗》收录了其32首诗作,其中多数为应制奉和、酬赠送别之作。代表作品有《早春边城怀归》《塞垣行》。著有《崔湜诗》。
1. 分段赏析
首联“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诗人开篇点明时间是九月,此时蓬草的根已经断开,随风飘荡,边塞的草叶也已枯萎。“九月”点明秋季,为全诗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蓬根断”和“草叶腓”描绘了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暗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颔联“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这两句进一步描写边塞的恶劣环境。狂风呼啸,尘土飞扬,使得战马都改变了颜色;寒霜和冰雪覆盖在宝剑上,仿佛给剑穿上了一层衣服。“风尘”和“霜雪”突出了边塞气候的恶劣,“马变色”和“剑生衣”则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边塞的艰苦和危险,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在边塞的艰辛生活。颈联“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前一句写诗人作为客居边塞的游子,在阴沉的傍晚时分,心中充满了忧愁和思乡之情。“客思”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游子身份和思乡主题,“愁阴晚”则将诗人的忧愁与傍晚阴沉的天色相融合,进一步烘托出凄凉的氛围。后一句写边塞的书信由驿马送归,暗示了诗人与家乡的联系只能通过书信,更增添了一份思乡的惆怅。尾联“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诗人想象家中的妻子在凤楼上殷勤地盼望自己归来,希望自己能够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回到家中与她相聚。“凤楼”是女子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诗人的妻子。“殷勤”一词表现出妻子对诗人的思念和期盼之情。“还袂及春晖”则表达了诗人对回家的渴望,希望能够在美好的春光中与妻子重逢,同时也与前面的忧愁形成对比,在凄凉中透露出一丝对未来的期待。
上一篇:唐·卢照邻《咏史四首》
下一篇:唐·佚名《杂曲歌辞·昆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