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语甚直":遣词造句甚为直接了当,
"计思匪深":计虑思索也并不深沉。
"忽逢幽人":忽然遇见隐逸高士,
"如见道心":犹如见到了微妙的道心。
"晴涧之曲":在阳光明丽的山确曲折处,
"碧松之阴":青松下有一片树荫。
"一客荷樵":一位樵夫背着柴,
"一客听琴":一位来访者在倾听琴声。
"情性所至":只要是惰性所至,
"妙不自寻":妙境也就不用自己找寻。
"遇之自天":这性情来自天然,
"泠然希音":如飘浮在空中的希微的声音。
# 泠然希音:冷然,微风飘动的样子。冷然希音:指性情得之于自然,如飘浮在空中的希微的声音,不知其所自来,也不知其所从往。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隐逸诗。诗中描写了山间偶遇隐士的情景,通过晴涧、碧松、荷樵、听琴等自然画面,展现了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语言直白自然,流露出超脱世俗的悠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四句,以简净笔法直接描绘所见景物和人物活动。直抒胸臆:全诗以“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开篇,直言其语言直白、构思浅近的特点,通过“晴涧之曲”等白描式呈现,实现“目击可图”的直观效果。
3. 分段赏析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开篇直言创作特点,“甚直”强调语言的直白浅近,“匪深”点明构思的平实自然,这种坦诚的创作态度为全诗奠定了质朴基调,正如司空图所言“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忽逢幽人,如见道心”:以偶遇场景展现顿悟之喜,“忽逢”突出不期而遇的偶然性,“如见”将具象的相遇升华为对“道”的领悟,在平淡叙述中暗含深意。“晴涧之曲,碧松之阴”:白描手法勾勒自然景致,“晴涧”与“碧松”形成色彩对比,“曲”与“阴”展现空间层次,寥寥八字便呈现出一幅清幽的山林画卷。“一客荷樵,一客听琴”:通过人物活动的对比描写,“荷樵”的劳动场景与“听琴”的雅致情趣相映成趣,在动静之间展现隐逸生活的多元面貌。“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道出创作真谛,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胜过刻意求工,“不自寻”三字点明艺术妙境的可遇不可求,与开篇的“计思匪深”形成呼应。“遇之自天,冷然希音”:以天籁作结,“自天”突出机缘的天然性,“冷然希音”用通感手法将听觉体验转化为心灵感悟,在若有若无的琴音中寄托超然意境。
4. 作品点评
作者强调,描写“实境”时应避免刻意为之或矫揉造作,正如后文所言“情性所至,妙不自寻”,主张让情感自然流淌,方能浑然天成地营造出精妙意境。
上一篇:唐·薛能《吴姬十首》
下一篇:唐·韩偓《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