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jiǔ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汪遵浏览量:2
jiǔ
yùn
sōng
láo
běn
xián
fàng
yǎng
tiān
hòu
rén
shí
qián
xián
guó
wáng
jiā
shì
shèn
duō
wàn
shì
xiāo
chén
xiàng
bēi
zhú
mén
wèi
fēng
kāi
qiū
xiāo
shuì
jiāo
yòu
shì
jiāng
mèng
lái

译文

一杯精心酿制的松醪酒伴着一曲歌,原本只是想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调养身心。后世的人不理解前代贤人的心意,因酒而导致破国亡家的事情太多了。世间万事都在一杯酒中渐渐消散,竹门被微风轻轻吹开,发出轻微的声响。在这秋夜,我伴着芭蕉雨声酣睡,之后又在梦中回到了那充满纷扰的江湖。

逐句剖析

"九酝松醪一曲歌":一杯精心酿制的松醪酒伴着一曲歌,

"本图闲放养天和":原本只是想追求闲适自在的生活,调养身心。

"后人不识前贤意":后世的人不理解前代贤人的心意,

"破国亡家事甚多":因酒而导致破国亡家的事情太多了。

"万事销沈向一杯":世间万事都在一杯酒中渐渐消散,

"竹门哑轧为风开":竹门被微风轻轻吹开,发出轻微的声响。

"秋宵睡足芭蕉雨":在这秋夜,我伴着芭蕉雨声酣睡,

"又是江湖入梦来":之后又在梦中回到了那充满纷扰的江湖。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酒二首》是晚唐诗人汪遵创作的组诗作品,每首都是七言绝句。此组诗其一首,以“九酝松醪”起兴,通过对比“闲放养天和”的本意与“破国亡家”的史实,对酗酒误国现象进行讽喻,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清醒认知;其二首,营造出“竹门风开”、“芭蕉雨眠”的隐逸意境,展现江湖漂泊中饮酒自适的人生态度。两首诗一讽一隐,既含警世之思,又见隐者之趣,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出汪遵对人生、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九酝松醪一曲歌,本图闲放养天和”,开篇点题,诗人描绘了自己面对精心酿制的九酝松醪酒,一边浅酌,一边吟唱的惬意场景。“九酝”强调酒的酿制工艺复杂,品质上乘,“松醪”点明酒是以松膏为原料酿造,散发着独特的清香,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而诗人饮酒并非为了买醉,“本图闲放养天和”直接表明了其初衷,他期望通过饮酒这种闲适的方式,调养身心,顺应自然,达到一种内心平和、与天地和谐相融的境界。“天和”一词体现了道家追求的自然和谐的精神状态,这表明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此两句笔锋一转,由自身饮酒的感悟拓展到对后人行为的反思。诗人感慨后世之人未能领会前贤饮酒以养性的真意,滥用饮酒,导致诸多“破国亡家”的悲剧发生。这里诗人应该是看到了现实中因酒误事、因酒荒废朝政等现象,借古讽今,表达对时人不当行为的批判。在历史长河中,因沉迷酒色而致使国家衰败、家庭破裂的事例屡见不鲜,诗人以这种方式告诫人们不可过度沉溺于酒,而应正确理解饮酒背后的修身养性之道。第二首:“万事销沈向一杯,竹门哑轧为风开”,首句“万事销沈向一杯”表明诗人欲将世间纷纷扰扰的诸多事情,都消解于一杯酒中。这显示出诗人在面对生活的繁杂与无奈时,试图借酒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有着一种对现实的超脱之感。次句“竹门哑轧为风开”,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微风吹过,竹门发出“哑轧”的声响缓缓打开。一个“开”字,仿佛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随之敞开,与外界的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又自在的氛围,体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以及他内心对这种宁静生活的享受。“秋宵睡足芭蕉雨,又是江湖入梦来”,描绘了在秋日的夜晚,诗人在淅淅沥沥的芭蕉雨声中酣睡,直至睡足醒来的情景。“秋宵”点明了时间,秋天的夜晚往往给人一种清冷、静谧之感,而“芭蕉雨”不仅增添了环境的清幽氛围,那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也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伴诗人入眠。这种环境描写烘托出诗人心境的平和。“又是江湖入梦来”则进一步表明,诗人在睡梦中又回到了那充满自由与诗意的江湖。“江湖”在古代文人心中,往往代表着远离官场、自由自在的生活,诗人多次梦到江湖,体现出他对这种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眷恋,即便身处现实的种种束缚之中,内心依然怀揣着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下一篇:唐·羊士谔《初移琪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