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世临流洗耳尘":面对薄情的世俗在溪边洗去耳中的尘垢,
# 洗耳尘:指许由“颍水洗耳”的典故。
"便归云洞任天真":随即回到云洞放任自己的自然本性。
# 便归云洞任天真:指许由、巢父躲到箕山隐居。
"一瓢风入犹嫌闹":微风吹入瓢中还嫌吵闹,
# 一瓢风:相传许由隐居箕山,有人丢了一个瓢挂在树上,风吹历历作声,许由觉得烦,弃之。
"何况人间万种人":更何况人间形形色色的众人。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隐士在箕山附近,临流洗耳、归居云洞的行为描写,展现隐士远离尘世的生活。借隐士嫌一瓢风声都吵闹,何况人间众人,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表达出对世俗的厌弃和对隐士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薄世临流洗耳尘”运用了许由洗耳的典故。传说许由听闻尧欲禅让天下于他,认为这些世俗之言污染了自己的耳朵,于是到颍水之滨洗耳。诗人借用此典,巧妙地将自己对世俗的态度与许由相联系,以许由洗耳这一举动,生动地传达出对当下薄情寡义、喧嚣纷扰的世俗的厌弃。夸张:“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仅仅是微风吹动瓢所发出的细微声音,诗人都觉得吵闹不堪,更何况那充满了各种繁杂声音、纷争和喧嚣的人间。诗人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将自己对世俗喧嚣的厌烦之情推向了极致,鲜明地凸显出其超脱尘世、追求纯净宁静心境的强烈愿望。对比:“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将“一瓢风入”产生的声音与“人间万种人”所带来的喧嚣繁杂对比。风声本是极其细微的,但诗人却觉得“闹”,“人间万种人”所带来的喧嚣繁杂,更是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对比,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排斥之情放大,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渴望摆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迫切心情。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薄世临流洗耳尘”,借许由洗耳的典故,点明隐士所处的世俗环境是薄情寡义的,他选择在溪边洗耳,去除尘世的污浊,展现出对世俗的摒弃。“便归云洞任天真”则接着描述隐士洗耳后,回归到云洞之中,顺应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体现出隐士追求自然纯真、远离尘世束缚的生活态度,为全诗定下超脱的基调。后两句:“一瓢风入犹嫌闹”,进一步刻画隐士对宁静的极致追求,哪怕只是微风吹动瓢的声音,都觉得吵闹,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隐士内心对宁静的极度渴望。“何况人间万种人”则将这种对宁静的追求推向极致,既然连风声都觉得吵闹,那充满喧嚣的人间众人,更是让隐士厌烦,通过对比,突出隐士超脱尘世的心境,深化诗歌主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助箕山相关传说,批判了尘世的喧嚣纷扰,倡导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洗耳尘”表达了对权力与欲望的极度厌弃,而“一瓢风入”将自然界中极为细微的风声与纷繁复杂的人世进行鲜明对比,彰显出诗人避世隐居的坚定心态。“任天真”三字,体现出汪遵对道家无为思想的高度推崇。在汪遵众多的怀古诗作品里,像这样直接且坦率地抒发隐逸志趣的诗作实属少见。
上一篇:唐·刘禹锡《杂歌谣辞·步虚词》
下一篇:唐·冯延巳《更漏子·夜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