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怀同客处":客居他乡心中满是哀伤,
# 同:一作仍。
"病眼却花朝":带着病的眼睛却逢百花盛开的春朝。
"草嫩侵沙短":嫩草生长,渐渐延伸到沙滩上,却还显得很短,
# 短:一作长。
"冰轻著雨消":薄冰在雨水的浸润下慢慢消融。
"风光知可爱":美好的风光自然是可爱的,
"容发不相饶":可自己的容颜和头发却不饶人。
"早晚丹丘去":早晚我定要去丹丘那样的仙境隐居,
# 去:一作伴。,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飞书肯见招":倘若你有书信相邀,我怎能不来呢。
# 肯:一作首。,飞书:迅速传递的书信。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消”,通过“草嫩”与“冰轻”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早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嫩草初生,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而轻冰在雨中消融,则暗示了冬日的痕迹正在消退。这种对比强化了季节特征。“风光知可爱,容发不相饶”,诗人将“风光”的美好与“容发”的衰老形成对比,一方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另一方面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情景交融:“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消”,诗人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写,自然地引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联:“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开篇直抒胸臆,“伤怀”点明诗人内心的哀伤情绪,“客处”表明诗人客居他乡的处境,漂泊之感油然而生。“病眼”则进一步强调诗人身体不适,而“花朝”本是百花盛开、美好的时节,却因诗人的病眼和客居的愁绪,变得不再那么美好,反而更添几分惆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消。”描写早春景色,“草嫩侵沙短”描绘出嫩绿的草刚刚生长,延伸到沙滩上,却还显得比较矮小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早春小草的稚嫩与生机。“冰轻著雨消”则描写薄冰在雨水的滋润下逐渐消融的状态,“轻”“消”二字准确地表现出冰的轻盈和消融的过程,给人以清新之感。这两句诗通过对草和冰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早春的画卷,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颈联:“风光知可爱,容发不相饶。”由写景转入抒情,“风光知可爱”承接上文对早春景色的描写,表达诗人对眼前美好风光的认可。“容发不相饶”则笔锋一转,感慨时光无情,自己的容颜和头发已不再年轻,岁月不饶人。诗人将美好的风光与衰老的容颜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内心的无奈与悲哀,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尾联:“早晚丹丘去,飞书肯见招。”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丹丘”常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代表诗人心中理想的归隐之地。“早晚丹丘去”表明诗人渴望早日前往这样的地方,摆脱尘世的烦恼。“飞书肯见招”则以一种期待的语气,希望友人能有书信相邀,自己定会欣然前往。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又流露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 起句十字四折。此公有《一鸣集》。自夸其诗句之得意者五言,观此亦可知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司空图)尝狂歌曰:“昨日流莺今日蝉,起来又是夕阳天。六龙飞辔氏相窘,何忍临歧更着鞭。”虽戒人嗜欲伤生,即此“风光知可爱,容发不相饶”之意。今读此篇,体裁冲雅,气清识到之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冯班:颔联名句。何义门:发端所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也,已呼起结句,除是神仙不悲老至耳。三四固名句。破题于“早春”,则微远极矣,诗至此真近怫心。又云:宋以后高手所以不如唐人,意味有限者,在有句无篇,苦心极力,只学得三四,不知妙在首尾,纪昀:刻画之至,不失自然。又云:固是苦吟有悟,亦由骨韵本清。姚武功搜尽枯肠,终是酸馅气。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有味处全在细,故天下物之粗者味短(“草嫩”联下)。此等却非乐天(“风光”联下)。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上一篇:唐·刘长卿《送李使君贬连州》
下一篇:唐·李白《别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