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土馒头":城外堆着一个个土包子,
# 馒头:这里比喻墓冢。下文中的“包子”与之意思相同。
"馅草在城里":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
# 馅草:指包子的馅心。
"一人吃一个":每人都须领受一个,
"莫嫌没滋味":没滋没味也没法嫌弃。
# 莫嫌:无法嫌弃。
初唐诗僧
王梵志(590?~660?),初唐诗僧。原名梵天,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其诗多宣扬佛教思想,部分杂有儒家道德观念,亦有讽刺世态人情、揭露现实矛盾、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其诗风平易浅显,多用俗语俚词,时带诙谐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中。存诗约四百首,今人有校注本多种,以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为通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以生死为主题的哲理诗。通过将城外坟墓喻为“土馒头”,城里之人比作“馅草”,描绘了人最终都将走向死亡,就像每人都会“吃”下一个“土馒头”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看似轻松诙谐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提醒人们正视死亡这一自然规律,不要恐惧。
2. 写作手法
比喻:“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诗人将坟墓比作“土馒头”,把坟中的人比作“馅草”,这种独特而形象的比喻,使抽象的死亡变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生死的转换和人死后的状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城外土馒头”,王梵志以质朴直白的“土馒头”喻指坟墓,这般通俗的譬喻虽透着几分残酷,却又带着独特的诙谐感,令人不禁莞尔。城外孤零零的“土馒头”,无声诉说着人死后的寂寥,也暗示着生前的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终将归于虚无。第二句“馅草在城里”,诗人延续妙趣横生的比喻,将坟中之人比作馒头内的“馅料”。如此新奇又略带荒诞的想象,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生与死的界限是如此清晰而又微妙,生与死的转换,往往就在倏忽之间。第三句“一人吃一个”,这般近乎口语的表达,看似随意,却只有参透生死的王梵志敢引入诗中。生命独一无二,死亡亦无可逃避,无论人们如何看待,都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注定要“品尝”这只“土馒头”,且仅有一次机会。而城外坟墓的清冷,与城内生活的热闹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更显生死的无常。第四句“莫嫌没滋味”,即便这“土馒头”代表的死亡世界单调乏味,却无人能够选择与抗拒。诗人以豁达的口吻,劝诫世人坦然接受这一自然规律,不必为此心生怨怼。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中,王梵志以轻松幽默的语调直面生死,既非玩世不恭地漠视生命,也不是故作乐观的强颜欢笑。而是在深刻洞察自然规律、参透生死真谛后,以充满智慧的言语,对世人进行劝诫与警醒。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
下一篇:唐·殷尧藩《忆家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