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qiū
jiāng
gǎn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ǔ
yún
sàn
niǎo
niǎo
liáng
fēng
chí
shàng
qiū
yòu
lái
huā
bàn
chéng
zhū
yán
xiāo
xiē
bái
qióng
rén
shòu
寿
shān
nián
guāng
shuǐ
qīng
hóng
liǎo
suì
suì
qiū
xiāng
suì
bēi
qiū
jīn
qiū
lái

译文

暑云轻轻离散,凉风袅袅吹起。池塘之上秋风又来,亭亭荷花花凋零大半。容颜容易老去,白日无穷无尽。人的寿命不如高山,年华如水汩汩东流。青芜与红蓼,年年岁岁秋相似,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岁悲秋,今秋复来,明年亦如是。

逐句剖析

"离离暑云散":暑云轻轻离散,

# 离离:飘动貌;摇荡貌。

"袅袅凉风起":凉风袅袅吹起。

"池上秋又来":池塘之上秋风又来,

"荷花半成子":亭亭荷花花凋零大半。

# 半成子:一半变成了结满莲子的莲蓬。

"朱颜易销歇":容颜容易老去,

# 易:一作自。,朱颜:指青春年少的容貌。

"白日无穷已":白日无穷无尽。

"人寿不如山":人的寿命不如高山,

"年光忽于水":年华如水汩汩东流。

"青芜与红蓼":青芜与红蓼,

# 红蓼:一年生草本。,青芜:杂草丛生的草地。

"岁岁秋相似":年年岁岁秋相似,只是岁岁年年人不同。

"去岁此悲秋":去岁悲秋,

"今秋复来此":今秋复来,明年亦如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秋曲江感怀》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诗的前四句描绘处暑时暑云消散、凉风轻起,池中荷花半成子的早秋景色。中间四句抒时光之叹,后四句触景生情,以人生与时光的对比,感叹朱颜易逝、人寿短暂,年光如水般匆匆。此诗运用环境描写勾勒早秋氛围,借景抒情抒发时光易逝之感,还用对比强化人生与时光的反差,以及反复突出悲秋之情。此诗自然流畅地将景与情融合,生动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体现出白居易诗作质朴而富含哲理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开篇“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通过对暑云消散、凉风拂起、池中秋景以及荷花结子等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营造出早秋的氛围,为后文情感抒发奠定基础,属于典型的环境描写手法,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季节更替的特点。对比:“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诗人将人的青春容颜易逝、寿命短暂,与白日永恒、山峦长久相对比。以“朱颜”与“白日”、“人寿”与“山”、“年光”与“水”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生的有限与时光的无限,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时光匆匆、生命短暂的感慨。借景抒情:整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借早秋曲江的景色,如暑云、凉风、荷花等,引发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触景生情,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描写之中,使诗歌情感表达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反复:“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通过“此”字以及“秋”字的重复使用,强调了诗人在不同时间却相同情境下的悲秋之感,是一种局部的反复,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悲秋情感的印象,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和感染力,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早秋景致的细腻勾勒。“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诗人开篇先着眼于天空景象,“离离”生动地描绘出暑云渐渐消散、稀稀落落的形态,宣告暑气的退场。“袅袅”一词将凉风的轻柔、舒缓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若能感受到那丝丝凉意拂面而来。镜头一转,落在池上,“池上秋又来”点明季节更替,“又”字饱含时光循环之感。而“荷花半成子”这一细节,捕捉到荷花从盛放走向结果的瞬间,莲蓬已半成,荷花不再娇艳如初,以荷花状态的变化具象化地展现出早秋已至,万物开始步入新的生长阶段,为后续情感抒发铺设了自然场景。中间四句:人生与时光的深沉思索。“朱颜易(一作自)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这几句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转向对人生的感慨。“朱颜易销歇”直白地道出人的青春容颜极易消逝,无论是“易”还是“自”,都突出青春离去的不可抗拒与迅速。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白日无穷已”,太阳日复一日东升西落,无休无止,尽显时光的永恒。“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进一步强化这种对比,人的寿命相较于屹立千年的山峦,短暂得不值一提,而时间流逝之快,恰似奔腾不息的江水,一去不返。诗人通过这两组对比,深刻抒发了对生命有限、时光匆匆的无奈与悲叹,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后四句:年年悲秋的浓烈情绪。“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诗的末尾四句,诗人再次聚焦自然。“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描写了秋天常见的青草和红蓼,每年秋天它们的模样几乎相同,仿佛岁月对它们格外留情,年年皆是旧模样。但诗人自身的体验却大不相同,“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去年此时,诗人在此处因秋而感伤,今年秋天,故地重游,同样的悲秋之情再次涌上心头。这种重复不仅体现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敏锐察觉,更将其内心深处难以消散的、对时光流逝的悲伤层层叠加,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愈发深沉、浓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年年岁岁面对时光变迁的无奈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朱庆馀《早梅》

下一篇:唐·王梵志《城外土馒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