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崖泄奔湍":击凿山崖飞泻急速的夜流,
# 奔湍:奔腾的激流。,泄:渲泄,排放。
"称古神禹迹":号称是远古的大禹遗迹。
# 神禹迹:传说中夏禹治水留下的遗迹。,称古:一作古称。
"夜喧山门店":晚上旅馆佛寺的大门喧腾声,
"独宿不安席":独自一人夜里睡觉不能安然熟睡。
"水性自云静":水的特点本是安静的,
# 云:一作为,语助词。,自:本来,原来。
"石中本无声":石头中本来也没有声音。
"如何两相激":为什么两者互相冲击(夜冲击石头),
# 相激:相撞击。
"雷转空山惊":雷鸣幽深少人的山林使人惊。
# 空山:空寂的山间。,雷转:像雷声一样回旋。
"贻之道门旧":把这个问题遗留给寺观的旧友,
# 贻之道门旧:“贻之”二句:我把个问题呈请佛门旧友深上人,望能给予透彻的解答。贻,赠送。之,指上面提出的问题。道门旧,即深上人。道门,佛门。旧,一作友,故旧,朋友。
"了此物我情":了却它给我的疑问。
# 物我情:指客观外物的实情与主观自我的认识。,了:尽,结束,引申为解决,解答。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开篇描绘嘉陵江两岸险崖奔湍的景象,以及夜晚江水声在山门店外喧响,致使诗人独宿难安的情景;继而以“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展开对自然现象的哲思,探讨水石相激发声的缘由;最后诗人将思索所得寄赠佛门旧友,表达对物我关系的感悟,展现出对佛性与物理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以大禹治水传说切入,“凿崖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借大禹凿山导水的神力,勾勒出嘉陵江奔涌咆哮的壮阔图景,起笔便紧扣诗题,气势雄浑豪迈。继而“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两句,描绘诗人夜宿山寺的情景。江水轰鸣,声声入耳,搅扰得他辗转难眠。此联既承接上文,以个人切身感受强化江水声势之大,又巧妙过渡,自然引发出下文对水之本性的思索,成为诗歌从写景叙事转向禅理探究的关键节点。“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诗人借水石相激发声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水本静谧,石亦无声,二者相撞却如惊雷炸响,瞬间打破宁静。诗人由此悟出禅理:尘世中的人们,也应如这水石般,秉持“无念为宗”,不为外物所扰,不贪不取、不沾不染,以清静无为之心保持本性,方能契合佛性真谛。尽管诗中所传达的出世思想带有消极色彩,但也侧面彰显出韦应物深厚的禅学造诣。尾联“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点明赠诗目的,诗人将思索所得寄与深上人,欲与友人交流禅学感悟,同时流露出对其彻悟物我境界的倾慕。诗人抛出疑问却不做解答,将思索空间留给对方,看似带着“刁难”的意趣,实则暗含深刻禅意,借此传达物性与人心相通之理——正如水石受激生响,人心遇境亦会波动。这种留白处理,既呼应诗题,又余韵悠长,尽显韦诗平淡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 两静相遇则动生,天地化机,忽然写出,“袁宏道谓苏长公得意处不能出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三
#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三
# 谭云:水何尝“自云”?妙妙!(“水性”句下)。钟云:胸中无领会,如何吐得此语(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笔饶化机(“水性”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下一篇:唐·司马扎《蚕女》